——袁媛/文 河南省人民醫院消化內科
一年前的某個傍晚,我院中心ICU接收了一位女病人。
這個女病人約50歲,3天前突然出現黑便,很快就轉為暗紅色血便。血便每天2-3次,每次30-50ml左右,伴有頭暈不適。患者立即到當地市醫院就診,一查血常規,大吃一驚,血紅蛋白只有49g/L。要知道,正常女性的血紅蛋白應該在110g/L以上,這個患者下降了一半還多,已經達到重度貧血的程度。
當地醫院立即按“消化道出血”給予對症治療,可治療期間,患者仍然間斷便血。出血控制不住!怎麼辦?往上級醫院轉吧!於是患者到了我院的重症監護室。
入我院後,仔細詢問病情,這一問才瞭解到,患者已經不是第一次出血了,早在10餘年前,就已經出現類似病史,對症治療後好轉,以後間斷出現,出血前沒有明顯誘因,多次查胃腸鏡,均未發現明確出血相關病灶。入住我院後,重症監護室的醫護人員立即啟動消化道出血的緊急治療方案,囑患者禁食補液、臥床休息、給予輸注成分血、補充紅細胞、糾正貧血、抑酸、止血等治療,藥物治療能用的已經都用上了。但是入院後第二天,患者再次出現便血,同時伴有血壓輕微下降,這一徵象,提示患者存在活動性出血。
怎麼辦?請消化科會診吧,看看能不能採用內鏡檢查和治療的手段呢。
消化道出血依照出血的部位可以分為上消化道、中消化道和下消化道三個部分。上消化道出血多表現為嘔血、黑便,因為血液流經小腸和大腸,經細菌作用後變為柏油樣的黑色,一般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腸上段。下消化道出血多表現為紅色或暗紅色血便,一般包括結直腸。而中消化道出血,往往提示小腸出血,如果量大,可以表現為嘔血,也可以表現為便血,量不多的時候還可以表現為黑便。上消化道或者下消化道的病變,透過胃腸鏡,我們可以比較容易的探查到。這個患者是不是與此有關呢?
很快,患者進行了胃鏡檢查,可胃鏡顯示,胃粘膜僅僅有些充血糜爛,沒有看到任何與出血相關的病灶。這一結果,也在大夫的預料之中,畢竟之前也做過多次胃鏡,都沒發現相應的問題。可大夫們也擔心,萬一胃內有問題而沒看到,現在正在活動性出血,檢查的陽性率沒準兒會高一些。可是依照現在的結果,上消化道出血的可能性可以排除掉了。那下消化道呢?會不會是下消化道出血呢?這個患者很快也進行了腸鏡檢查,腸鏡探查一看,腸腔內大量的暗紅色血跡,反覆沖洗抽吸後,發現結直腸也沒有明顯的活動性出血相關的病灶。至此為止,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出血的可能都被排除了。按照上面的分析,這位患者出血部位最大的可能,就在中消化道了。而中消化道主要由小腸構成,小腸大約6-7米長,盤曲在腹部,普通內鏡檢查往往難以抵達,診斷尤為困難。
這個患者會是小腸出血嗎?該怎麼檢查呢?胃腸鏡檢查後的第二天,大夫們跟家屬溝通後,我們進行了膠囊內鏡的檢查。膠囊內鏡,顧名思義,就是一粒膠囊,而這個膠囊不是普通的藥丸,裡面有一個可以360度旋轉的攝像頭,病人吞入後,膠囊在消化道內一路下行,所經之處“邊走邊拍”,可以幫助我們探查普通內鏡無法到達的小腸,幫助我們尋找發現小腸的病灶。
這個患者順利進行了膠囊內鏡的檢查,同時繼續積極的內科止血治療。很快出血止住了,血紅蛋白回升了,患者轉到了消化內科病房,這時,膠囊內鏡的結果也出來了,小腸內沒有發現出血相關的病灶!是其他的位置出血嗎?比如膽道、胰管?但是相關的檢查沒有發現明確的異常。是膠囊內鏡檢查的誤差嗎?膠囊內鏡雖然可以360度旋轉拍照,但是無法操控,因此存在觀察盲區,要不要進一步進行小腸鏡檢查呢?小腸鏡是一條細長內鏡,結合外套管,可以充分短縮小腸,以實現完整檢查小腸的目的,並且可以進行內鏡下的活檢、止血等治療。但小腸鏡檢查時間長,費用高,風險大,一般不作為首選檢查方案。患者目前精神狀態恢復了,也不出血了,不想再進一步檢查,要求出院了。可大夫們心裡還是放不下,沒有抓到罪魁禍首,總是不放心的。
果然,就在2周前,這位患者再次來到我們醫院。這次患者是以“黑便”為主要表現的。來我院之前,在當地再次進行了胃鏡檢查,不出所料,依然是陰性的結果。結合一年前的經驗教訓,丁輝副主任當機立斷,馬上安排小腸鏡檢查。
住院第二天,檢查各項指標穩定後,患者接受了小腸鏡檢查。負責檢查的是經驗豐富的周炳喜主任醫師。周主任熟練的操作內鏡及控制板,經口進鏡。果然,胃腔內未見到明顯血跡。繼續進鏡至十二指腸降部,這時,管腔內見到紅色血性液體;再繼續進鏡,越過十二指腸乳頭,看到一個巨大憩室,底部還能見到較大的暗紅色血凝塊。會不會是這裡出血呢?繼續進鏡,卻見腸腔內血跡越來越淡,進鏡至距十二指腸屈氏韌帶遠端約1.5米的空腸,已經見不到明顯血跡了。這時我們考慮,十二指腸乳頭遠端的憩室出血,可能性最大。於是周主任換用了治療胃鏡,再次到達十二指腸乳頭遠端,滅菌生理鹽水反覆沖洗,去除憩室內附著的血凝塊,再仔細觀察,發現憩室很大,在憩室中間形成了脊樣的隆起,在隆起表面,我們看到了一根細細的血管在搏動性出血!就是這裡了!大家都很興奮!終於抓到“元兇”了!周主任不慌不忙,應用止血鉗加持住這根“搗蛋”的血管,輕輕踩下電極板,很快,出血止住了!為了萬無一失,又在血管上打了3枚金屬夾,牢牢地夾閉了這根血管。至此,困擾這位患者十餘年的出血,終於“壽終正寢”!患者2天后就順利出院了。
經過這位患者,我們反思,這個出血的位置,其實就在十二指腸乳頭的遠端。標準的胃鏡檢查,到達十二指腸乳頭就可以結束了。但是在尋找出血病灶的時候,如果能稍稍往前探查幾公分,也許早就能發現這個大憩室了,患者也不用再經受小腸鏡之苦了。當然,也許當患者進行胃鏡檢查時,因為沒有活動性出血,即便看到這個大憩室,也未必能發現這根小小的血管。醫學的千變萬化,有時會導致病變異常的“狡猾”,我們臨床大夫,既要膽大,也要心細,才能不放過病魔元兇。(本文由本號總顧問梁寶松教授推薦,梁寶松,1984年畢業於河南醫科大學本科,河南省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 教授)
-
1 #"我們看到了一根細細的血管在搏動性出血",既然是"搏動性出血",就屬於小動脈出血。因為一直有脈壓,動脈出血是不會停止的。所以,就像文章最後總結的,任意一次胃鏡檢查,只要向前多探幾公分,就會發現這個出血點。受教了,謝謝作者!我下次做胃鏡,事先提醒醫生,再往十二指腸裡面多探幾公分
-
2 #認真的大夫是患者的福音
-
3 #感謝大夫,祝大夫們洪福齊天,身體健康,吉祥如意
-
4 #這個部位出血能出現肉眼可見的暗紅色血便嗎?
-
5 #那應該手術把憩室切除,不然還有出血可能
-
6 #好醫生,這樣就好醫生就是菩薩心腸,好人
-
7 #夾住這根血管,不會造成區域性組織壞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