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大寒,又逢四九天,記得喝這碗湯,暖身滋補,健康過大年
大寒,十二月中。解見前。水澤腹堅,陳氏曰,冰之初凝,水面而已,至此則徹上下皆凝,故云腹堅,腹猶內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小寒大寒又一年”,一轉眼,隆冬時節已至,除夕和春節也快要來臨。
兩千多年的先人,在二十四節氣中定出小寒大寒。兩個節氣都很寒冷,但定為大小之分,是為了表明不同的寒冷程度。
大寒有多寒?古人曾在詩詞中描繪
舊雪未及消,新雪又擁戶。
階前凍銀床,簷頭冰鍾乳。
——邵雍《大寒吟》
數九又稱冬九九,其習俗起源於何時,現在還沒有確切資料,不過在南北朝時已經流行。
樑代宗懍《荊楚歲時記》中寫道:“俗用冬至日數及九九八十一日,為寒盡。”數九寒天,就是從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數到“九九”八十一天,“九盡桃花開”,天氣就暖和了。
因此,從去年的12月22日數到今天,已經進入四九天了。
四九天天氣寒冷,是生機潛伏、陽氣內藏的季節,人們在這個時候可適當多吃羊肉、牛肉、海蔘、白蘿蔔、山藥、土豆、大白菜、菠菜、蘋果、桂圓等食物,這些食物藥食同源,適當多食用一些,易於吸收,又可增加營養,祛寒氣、壯身體。此外,在食補基礎上,也可按照醫囑補充冬補膏方,增加體內營養。
大寒正值“四九",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老人們也常說,“大寒大寒,抱成一團”,足見大寒節氣的寒冷,古有“大寒大寒,防風禦寒,早喝人蔘、黃芪酒,晚服杞菊地黃丸”之說,意在保暖禦寒。
食譜:藜麥參雞湯參雞湯在南韓是一道非常著名的菜餚,被稱之謂第一滋補湯,它以做法簡便、滋味香濃,而且因只滋補養顏不增肥,倍受女人們的喜愛。
藜麥參雞湯是在南韓參雞湯的基礎是,演變面來的,喝雞湯,難免覺得油膩,湯里加了藜麥,清補不燥,湯有一種獨特的味道,就是那種淡淡的堅果清香或者人蔘香。可以滋補、養生、美容、去燥,在補養的同時,又不必擔心發胖。
材料:子雞1只,西洋參5克,紅棗8顆,枸杞10克,藜麥50克。
調料:蔥1段,姜4片,鹽4克。
做法:1.藜麥洗淨,浸泡2-3小時;紅棗和枸杞洗淨。
2.將雞清洗乾淨,藜麥瀝乾水分,將其從雞尾部塞入至八分滿。
4.其中塞入一部分西洋參、紅棗、枸杞。
5.然後用牙籤封口。
6.將雞放入湯鍋中,倒入清水,沒過雞肉表面,再放入蔥、薑片和剩餘的紅棗、枸杞和西洋參,蓋上鍋蓋。
7.改成小火燉煮2小時左右,放入鹽調味,再煲15分鐘即可出鍋。
廚房小語:雞腹裡的藜麥要塞八分滿,不然藜麥煮熟後會膨脹,撐破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