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經絡的起源和經絡學說的形成,至今已有好幾千年的歷史。數千年來,經絡學說一直成為中醫學的重要理論基礎,被古代醫家用以闡明中醫學的生理、病理,發揮其對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作用。那麼,古代醫家對經絡實體是如何認識的呢?

一.經絡是可見的

在《黃帝內經》中,經絡稱為“經脈”。《靈樞·經脈》說: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絡脈為什麼可見於體表?《類經》指出:“絡脈支橫而淺,故在表而易見。”對於分佈在機體深處肉眼難以見到的經脈,古人認為可以通過人體解剖的手段予以觀察。《靈樞·經水》說:“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髒之堅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皆有大數。”通過解剖的直接觀察,古人發現了經絡的分佈形態,即“經脈為裡,支而橫者為絡”(《靈樞·脈度》),並測量出了經脈的具體長度:“手之六陽,從手至頭,長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陰,從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陽,從足上至頭,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陰,從足至胸中,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脈從足至目,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脈、任脈各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氣之大經隧也。”

《素問·經絡論》還明確指出經絡有青、赤、黃、白、黑五種不同的顏色,陰絡之色與經脈相同,陽絡之色則隨四季寒熱而變。

二.內聯臟腑,外絡肢節

《靈樞·海論》說:“十二經脈者,內屬於腑臟,外絡於肢節。”《素問·調經論》說:“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經絡屬於臟腑,臟腑連於經絡,如同一棵大樹一樣,有根有幹,有枝有葉。故《類經》形象地說:“經脈者,臟腑之枝葉;臟腑者,經絡之根本。”從《靈樞·經脈》《靈樞·經別》對十二經脈、十二經別循行的記載中可以看到,每一條經在其循行過程中都分屬一個髒或一個腑,同時還與相表裡的臟腑發生屬絡關係,陰經屬髒絡腑,陽經屬腑絡髒。除此之外,也與其他臟腑發生聯絡。這都是在對人體進行實地解剖基礎上的進一步發現。

在同肢體的聯絡方面,《靈樞·逆順肥瘦》指出:“手之三陰從髒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經絡的這種上下貫通的循行走向和左右對稱的分佈形式,從頭面軀幹到四肢百骸,無所不及。加上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和眾多絡脈的進一步聯絡,從而把整個機體緊密地聯絡在一起。

三.經絡是執行氣血的通路

古典文獻對於經絡執行氣血的記載十分詳盡。如《素問·脈要精微論》說:“夫脈者,血之府也。”王冰注云:“府,聚也。言血之多少皆聚於經脈之中。”《靈樞·經水》說:“經脈者,受血而營之。”《靈樞·本髒》說:“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是故血和則經脈流行。”《難經·二十三難》指出:“經脈者,行血氣,通陰陽,以榮於身者也。”《聖濟總錄》中說:“人之氣血,常行於十二經脈。”《鍼灸大成》也說:“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外布一身,為血氣之道路也。”凡此都旨在說明經絡是執行氣血的道路,而且這一通路還具有“陰陽相貫,如環無端”(《靈樞·營衛生會》)的特點。

由於陰陽經脈長短不一,陰絡和陽絡深淺不同,十二經脈中氣血的多少也不盡相同,這一點,古代醫家也有所發現。關於各經氣血多少的問題,《靈樞·九針論》《靈樞·五音五味》《素問·血氣形志》所載儘管不太一致,但“太陽多血少氣,少陽少血多氣,陽明多氣多血,厥陰多血少氣”都是統一的。《靈樞·營衛生會》說:“營在脈中,衛在脈外。”衛者,氣也;營者,血也。《靈樞·脈度》說:“陰脈榮其髒,陽脈榮其腑。”這又是古人對經絡執行氣血有著各自循行體系這一特異性的認識。

由於社會歷史條件和科學技術水平的限制,古人對經絡的實質沒有能夠做出進一步的說明,這就需要我們在前人的基礎之上,運用現代科學知識,對經絡的實質進行深入細緻的探討和研究。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為什麼你動不動就會胃痛、胃脹、打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