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疼痛來得快去得也快,就像一陣風年關將至,免不了胡吃海塞、大魚大肉。每當這時,許多男性朋友就開始犯愁了:眼巴巴的看著別人吃香喝辣,自己卻只能吃豆腐青菜,吃大魚大肉也要剋制,海鮮和酒更是不能碰,一碰就痛風。
“痛風”,是一種在男性身上很常見的疾病,學名叫做“高尿酸血癥”——血液中的尿酸過多,尿酸結晶堆積在關節中,引起嚴重炎症和劇烈疼痛
痛風患者經常會在夜晚突然關節疼痛,最常發病的關節是大腳趾,有時也會出現在手部關節、膝蓋、肘部,疼痛感持續幾天到幾周不等。發病時,患者的關節部位出現嚴重的水腫和炎症,活動受限,影響日常生活。
痛風第一次發作通常是在大腳趾底部的中間位置,也有人發作於腳踝、腳跟或腳背,超過90%的初次發病都位於腳部。發病時,關節會伴隨著劇烈的疼痛發熱、紅腫,如果不加以治療,症狀會在24小時內達到峰值,並在1~2周內緩慢消退。 就發病的季節性而言,在7月前後的炎熱季節,痛風發病人數最多。
98%的痛風患者是男性
在醫學診斷中,如果血液尿酸水平高於7mg / dl,就是“高尿酸血癥”。但是,並非所有尿酸水平超過7的人都會出現“痛風”。
醫學研究表明,尿酸水平在8.0~8.9之間的人,5年內發病的比例為4.1%;
9.0~9.9之間的人,發病比例為19.8%;
10以上的人,發病比例為30%。
而且,人體的血液尿酸水平會隨年齡和性別而變化。 10歲以下的男女,痛風發病率沒有明顯差異;但是10歲以後,男性發病率開始迅速上升,在20歲時達到頂峰,然後趨於平穩。而女性的痛風發病率,只有在十幾歲時和更年期前後會略微升高。
這是因為,女性體內的雌激素具有促進尿酸排洩的作用,所以成年女性的血液尿酸含量普遍低於男性。而絕經後雌激素分泌減少,尿酸水平升高,痛風發病率升高。
可見,對成年男女而言,痛風患者的男性比例佔壓倒性優勢中佔絕對優勢。醫學研究表明,約98%的痛風患者是男性。
早在公元前5世紀,“痛風”在西方被視為“富貴病”全球有600萬潛在痛風患者,但實際上接受治療的只有10%左右。而且,當今男性和女性的發病率都在上升,男性30多歲是高發期,女性60歲以後是高發期。
痛風的根源——嘌呤過高其實,“痛風”的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前5世紀就出現在西方。當時,人們發現只有有錢人和貴族才會得這種病,所以痛風一度被視為一種“富貴病”;而在衣食無憂的今天,它已經變得很常見,成為一種與生活方式有關的疾病。
要了解痛風發病的根源,就不得不提我們人體細胞的一種重要組成成分——嘌呤。
來源:“第二人生”網站——《高嘌呤食物表 嘌呤高、低的食物一覽表》
嘌呤(purine)是構成DNA與RNA的基本材料,而尿酸則是嘌呤經由新陳代謝後的最終產物。因此,體內的嘌呤越多,尿酸自然就會越多。人體內的嘌呤來源,約有1/3左右是經由攝取的食物形成的,所以從食物中攝入嘌呤過多的話,很容易引發痛風。
此外,肥胖、飲酒和壓力過大會引發痛風,食用含有大量嘌呤的食物(比如牛羊肉、蘑菇、動物內臟、海鮮等)也會引發痛風。而且,近年來的醫學研究發現,高血壓和高血脂的人痛風的發生率更高。
痛風該怎麼治療和預防?醫生:注意飲食最重要在過去,秋水仙鹼被認為是治療痛風的特效藥,被廣泛應用。但近年來,秋水仙鹼在治療中所需的劑量和毒性劑量非常接近,容易導致患者中毒,還伴有噁心、嘔吐、腹瀉等不良反應。非甾體抗炎藥(NSAID)同樣具有抗炎、鎮痛和解熱的作用,所以,近年來,臨床上多把非甾體抗炎藥(NSAID)用於痛風的治療。不過,醫生建議:
“痛風是一種生活習慣病,與其發病後用藥,不如在日常生活中就注意控制嘌呤的攝入量,防患於未然。 ”
有高尿酸血癥的患者應注意,平時儘量避免攝入過多的肉、脂肪或甜食,也不要攝入過多酒精。對於一個已經患有高尿酸血癥的人,一次性酒精攝入量約為60ml威士忌或500ml啤酒,但這只是一個粗略的指導,最好當然是是不要沾酒。另外,尿酸是一種酸,可溶於鹼。所以,積極攝入牛奶、蔬菜、海藻,平時多喝水,可以使尿酸鹼化,並有助於尿酸排出體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