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中醫有“治痰通用二陳”之說,即指二陳湯而言。很多治痰的方劑,也是採用與二陳相同的藥物;有的是由二陳發展而來的。至於二陳湯本身,在應用上,藥物的加減,各個方書也有所不同。

二陳湯,見於《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關於它的主治、方劑組成及其用法,有如下的記載:

“治痰飲為患,或嘔吐噁心,或頭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發為寒熱,或飲食生冷,脾胃不和。半夏(湯洗七次),橘紅各5兩,白茯苓3兩,甘草炙1兩半。每服4錢,用水1盞,生薑7片,烏梅1個,同煎七分,去渣熱服,不計時候,日二、三服。”

從方劑組合來看,半夏是燥溼化痰藥,又能降逆和胃,陳皮也是燥溼化痰藥,又能理氣健脾,茯苓滲溼利水,甘草和中潤肺,烏梅酸斂生津,生薑溫中止嘔。歸納起來,其作用在於和胃、理氣、燥溼、化痰。是理脾胃,治溼痰的一個效方。

徐靈胎認為:二陳湯的作用,在於“治胃中寒溼痰濁”等證,他用以“治肥盛之人痰溼為患,咳嗽脹滿。”(《蘭臺軌範》 )

朱丹溪也是善於用二陳湯的,他指出:“二陳治痰要藥,世多忽之,且平胃散為常服之藥,二陳湯反不可服乎?但能隨證加減,用之無不驗。”又說:“二陳湯加升麻、柴胡,能使大便潤而小便長,胸膈寬。脾虛者,清中氣以運痰降,二陳湯加白朮之類,兼用升麻提氣。眩暈嘈雜,及火動其痰,用二陳湯加梔子、黃芩、黃連之類。”(《丹溪治法心要》 )

丹溪治食鬱瘀滯,胸膈不快,所用的加味二陳湯,組方是:蒼朮、白朮、橘紅、半夏、茯苓、川芎、香附、枳殼、黃連、甘草。又:治一切嘔吐清水如注的二術二陳湯,組方是:蒼朮、白朮、陳皮、半夏、茯苓、甘草、姜3片,棗1枚同煎,稍熱服。虛寒者加人參、煨乾姜;痰飲加南星、倍半夏;宿食加神曲、砂仁。

劉河間治熱痰,頭眩,用二陳湯加黃芩,即黃芩二陳湯。

在兒科二陳湯的應用方面也很廣泛。如《嬰童百問》對於寒冷嘔吐噦逆的治療,即選用了二陳湯,指出:“二陳湯治痰飲為患,或嘔吐噁心,或頭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發為寒熱,或因生冷傷脾。”服法也是加生薑、烏梅同煎。

《保赤新編》所載有關二陳應用及加減,可供臨床參考:“風痰加南星、白附、皂角、竹瀝;寒痰加薑汁,重用半夏;火痰加石膏、青黛;溼痰加蒼朮、白朮;燥痰加瓜蔞、杏仁;食積痰嗽,令人嘔吐,加黃連、梔子、生薑;痰結胸膈,喘咳上氣,加香附、枳殼。”

從以上的加減法中,即發揮了二陳治痰的主要作用,又對於不同因素引起的痰飲採用加味的方法,使之發揮更好的作用。

從中可以看出,治痰飲的方劑,多數是以半夏為主,追溯其源,也是從仲景治痰飲的方法發展而來的。

如《金匱要略》小半夏湯:半夏、生薑,治嘔吐,谷不得下,及心下有飲者。小半夏加茯苓湯:即小半夏湯加茯苓,治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

此外,《景嶽全書》所載“御藥”:大半夏湯(一名橘皮湯):半夏、陳皮、白茯苓、生薑,治痰飲及脾胃不和。茯苓半夏湯:白茯苓、半夏、生薑,治嘔吐噦,心下堅痞,膈間有水,痰眩驚悸,及小兒等病。

《宣明論方》橘皮半夏湯:陳皮、半夏、生薑、治痰涎壅嗽,久不已者。

以上各方,由半夏、生薑,加茯苓,再加陳皮,即沿用至今的二陳湯。

小兒常見呼吸系統與消化系統的疾病,也即是以咳嗽痰喘、嘔吐腹瀉這類與痰溼有關的疾病較多,經常使用的方劑也不外乎燥溼化痰、利水清熱、和胃健脾等方面作用較好的一些效方,其中不少都是與二陳有關,或者是由二陳發展而來的。

與二陳湯近似的方劑為《千金要方》中的溫膽湯,《濟生方》中的滌痰湯,實際是溫膽湯加味。《三因方》中的溫膽湯與《千金方》中相同,但增有十味溫膽湯一方。《醫宗已任編》中,還有一加味溫膽湯。至於《沈氏尊生書》中的另一溫膽湯則是同名異物,與常用的以二陳為基礎的不同。

痰證產生的原因及其與臟腑的關係

水溼不能運化是產生痰飲的一個主要原因;而在臟腑方面,則與脾胃的關係最為密切。出現痰證,可能有多種因素,如心熱、肺熱,以及其它原因,但總是關係著脾胃。

因為,痰溼水溼所化,如脾胃健全,受納運化的功能都好,飲食就能化為津液而充實人體的需要。如化為痰,就會留滯在肺、胃、胸膈,以致隨氣升降,流竄各處,經絡四肢,無處不到,引起各種疾患。如小兒咳嗽痰喘,脾胃不和,低燒潮熱,驚搐,癲癇等症,都與痰溼有關。

痰證治法

張仲景的主張:“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金匱要略》)錢仲陽對於小兒痰飲的治法,提出:“吐涎痰,熱者下之;吐涎痰,冷著溫之。”( 《小兒藥證直訣》 )朱丹溪認為:“實脾土,燥脾溼,是治痰之本法。”( 《丹溪治法心要》)程鍾齡說:“治痰須理脾,以痰屬溼,脾土旺則能勝溼耳。治痰如此,飲亦宜然。”( 《醫學心悟》 )

如上所述,溫中燥溼,是治痰證的一個主要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

溼痰多見於脾,如痰涎壅塞,並見睏倦痰稀等症,用溫法;

熱痰多見於肺,如咳嗽痰喘,並見燥熱痰稠等症,用清法;

風痰多見於肝,如驚風抽搐,並見發熱痰鳴等症,用消法;

食痰多見於胃,如噁心嘔吐,並見脾脹痰滯等症,用消法;

至於寒痰、老痰,則多虛實互見之證,其關鍵在脾,日久則多影響其他各髒,出現不同的兼證。在治法上,寒者溫之,虛者補之,盛者洩之,頑者攻之。如用溫中除溼兼用清法,或用降火順氣兼用下法。各法的應用,多在於祛溼化痰,關鍵也是在於對脾胃的調整。

9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舌頭火辣辣地疼,為什麼是血虛引起的?一個食療方和中醫方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