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之後容易缺鈣,主要是因為人體對鈣質的吸收能力下降,而在代謝過程中流失比較嚴重,所以容易導致鈣質的缺失,因此骨骼容易鬆脆,人體神經調節功能也會受到影響。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我國居民每天應攝入不少於800毫克的鈣質,老年人應攝入不少於1000毫克,不超過2000毫克的鈣質。
所以大部分老年人在飲食中除了經常食用大量高鈣食物之外,還經常會服用一些鈣片或鈣劑來補鈣。
長期補充鈣劑有哪些不良反應?
上腹不適常發生於胃酸缺乏的患者,此時應將鈣劑分次於飯後服用,可緩解症狀,長期使用也無大礙。便秘患者可給予對症治療、選用其他劑型鈣劑、減少鈣劑攝入量等,症狀均可得到明顯改善。
吃肉越多,鈣源越充足?
肉類食物中含有較高的鈣質,如是首先是牛奶、其次是雞蛋,以及魚類、蝦蟹、瘦肉等食物。
然而補鈣並不是吃肉吃得越多越好,一來容易導致膳食纖維的缺乏,不利於胃腸的蠕動,從不利於鈣質的吸收,偏好葷菜會造成鈣質攝入不足。
其次,過量吃葷菜會造成蛋白質攝入過度,蛋白質分解形成的尿素需結合鈣質才能排出體外,因此攝入過多蛋白質會增加鈣質流失量。
所以建議老年人每天喝牛奶保持在400——500毫升,雞蛋1——2個,其他肉類保持在200克左右為宜。
與此同時每天要應進食400克左右的新鮮蔬菜,以及每天3——5份主食(各種穀物,或薯類),保持營養均衡,才更有利於營養均衡。
吃太鹹,不利於補鈣
在實驗中發現,每日攝取鹽量為0.5克,尿中鈣量不變,若增加為5克,則尿中鈣量顯著增加,因此吃得太鹹會增加尿鈣排出。
建議老年人每天攝入鹽量不超過6克,對於“三高”患者,建議不要超過3克。
多曬太陽、多運動,有助於補鈣
一是從食物中攝取,主要包括奶及奶製品、蛋黃、魚肝油等;
二是體內自己合成;內源性維生素D合成依賴於陽光紫外線的光化作用,在紫外線的作用下,面板可使類固醇轉化為維生素D,稱為內源性途徑的維生素D的補充,這也就是為什麼人們常說骨頭不好的人要多曬太陽的原因。
而合理的運動鍛鍊可以更好促進血液迴圈,改善人體的代謝功能;還能促進胃腸對鈣質的吸收與利用。
當然,保持樂觀的心態,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提高睡眠質量,也可以減少鈣質的流失。
總而言之,老年人要需要補鈣,但是對於鈣片、鈣劑、以及高鈣食物並非吃得越多越好,而是需要注意保持營養均衡。同時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多曬太陽,勤運動,鈣質利用率高,人體才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