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大夫的眼中,年輕的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與老年患者在證候特點上有很大不同。老年患者多正氣不足,精氣漸衰,腎、肝、脾三髒虧虛。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上古天真論》也形象地描述:人體進入老年後腎氣衰退,精血不足,機體臟腑、五體、五竅功能低下,甚至竭絕的過程。
中醫學如何評價中老年ET患病群體?原發性的血小板增多症患者好發於50~70歲之間,平均發病年齡60歲,其從中醫病因分析,這與老年腎虛密切相關。由於腎氣虧虛,氣虛血瘀,或腎虛感邪,邪滯瘀阻均可形成本病。
如老年患者脾虛、肝弱,正氣無力行血,氣血凝滯亦為本病重要病機。可見老年血小板增多症的病機以腎虛血瘀為主,或兼有脾虛,或肝弱,總屬虛中夾實之證,與年輕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病機以標實為主有較大區別。
有關患病群體的相關症候(對治療有助益)臨證方面,患者或有脾腎氣虛的腰膝冷痛,形寒肢冷,倦怠乏力,腹脹納呆,大便溏薄,小便頻多,舌淡苔白,脈沉弱之證。或伴有肝腎虧虛的頭暈目眩,腰膝痠軟,形體消瘦,肢體麻木,五心煩熱,潮熱盜汗,面板乾枯,舌紅少苔,甚者光紅無苔,脈弦澀或細數等證。
治療宜攻補兼施,標本兼顧,補益腎、肝,脾三髒,兼以活血化瘀。或補益脾腎,溫陽益氣。或滋補肝腎,清熱降火。在治療過程中需要適當調整以及加減藥方,不能一味應用活血化瘀藥,或破血逐瘀藥。
由於脾腎虧虛,易於合併水溼、痰濁內阻者,又當輔以溫陽利水、祛溼化痰之品。再者,在中老年患者,不宜過多應用破血逐瘀和燥血之品,以免傷正。
因此在治療中老年血小板增多時,要結合患者的體質特點,在化瘀的同時兼顧益腎,健脾,補肝,以標本兼顧,扶正化瘀,使正勝則邪消,但無瘀滯之理。才能夠進一步獲得可觀的效果!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