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陰陽平衡,那麼陰陽同等重要嗎?或該如此理解。
在中醫理論裡,“陰陽”絕對是其核心理念之一。很多初接觸陰陽學說的人,對陰陽的理解也是深淺不一。尤其對於“陰陽平衡”之說,理解稍有偏差,也就直接決定著後續所有的臨證實踐。因此,如何合理地理解“陰陽平衡”,對中醫養生、中醫臨證都是很重要的。
陰陽平衡,從我們現代漢語的角度來理解,所謂平衡,也就是完全相等、沒有誰更多,也沒有誰更少。就像一臺天平,天平的兩端分屬陰陽,天平的臂杆是否平衡,兩端的陰陽也就是否平衡。但是,中醫的陰陽平衡也是這樣的嗎?
我們先看幾句關於陰陽的經文
1、《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陽者,變化之父母;
2、《素問·生氣通天論》: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
3、《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在內,陽之守,陽在外,陰之使。
從上述內經的原文,我們可以看出,陰陽不是絕對平等的狀態,而是生生不息地變化著的。世間萬物的變化,也就是陰陽的變化;人體的生老病死,也是陰陽的變化。我們生病,是陰陽的變化,這是不好的一面;而我們身體的成長,從年幼的弱小到成年後的強壯,也是陰陽的變化,這是好的一面。
而內經也特別指出了“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在這裡,為和只提陽氣而不是陰陽呢?可見,陰陽平衡,也還是各有偏重的。換句話說,陰陽平衡雖然不錯,但也還是有一個主導、另外一個為輔的。
內經也說“陽生陰長”,也就是常說的“孤陽不長,孤陰不生”。就生長而言,“生”是從無到有的一個現象,而“長”則是從小到大的一個過程。固然,一個人的出生,首先是“陰”的決定。但出生後的一切,必定是陽氣成為主宰,如果陽氣不足,必定會有生長的緩慢,或者健康水平的下降。
為什麼這麼說呢?
雖然,我們常說陰陽是相互轉化的,也就是陰陽互根的原則。但是,陰陽的轉化,我們應該也可以遵循能量變化的規律來看待。
比如“精化氣”,是一種從陰至陽的變化,如何從陰轉化為陽,這裡面就需要陽氣的溫煦。就如同一塊冰塊融化乃至氣化的過程,必然需要吸收熱量。如果陽氣不足以主導,則移精變氣之論也就只是空談了。
我們再說從陽至陰的轉換過程,形象地說,這是一個“放能”的過程。大致相當於水汽凝結而成雲雨,這個過程裡,水汽不斷釋放能量,才能逐漸從無形之“陽”變換為有形之“陰”。 這裡面起決定性作用的,其實還是能量的轉移,也就是說,這個過程裡,起主導的還是陽氣。
因此,在我看來,雖然我們常說陰陽平衡,這裡面的“平衡”,只是一個動態的、不停變化的相對穩定狀態,而非陰陽兩者絕對同等重要。
對於一個已經存在的生命體(人)來說,陰陽固然是都不可少的,但陽氣卻更顯重要,更應該成為陰陽平衡裡的主宰者。
陽動陰靜、陽熱陰寒。如果陰為主導,則生命活動必然停滯不前,即使陰陽平等地存在,生命活動也就只能維持現狀,那麼,怎麼才能不斷成長壯大呢?這就需要陽氣成為陰陽平衡裡的絕對主導。
也就是說,陰陽平衡,或許可以理解為陽氣的平衡,參與的“陰”,只是為了鉗制陽熱的燥亢,並非兩者就是同等重要的地位。
所以,只有有了這種認識,在實踐臨證中,我們才能一切從兼顧陽氣出發去調理陰陽,這樣,也才符合內經“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身體也就才能更健康,也才有長壽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