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中益氣湯,是金元4大家之一,補土派創始人李東垣的著名方劑。李老前輩根據其觀察和總結,認為人之所以生病,是因為脾胃受到損傷。“內傷脾胃,百病由生”。
補中益氣湯是治療氣虛下陷的代表方劑,為其他臟器下陷的治療提供了一個思路,一個方藥的組合模式。
脾胃的生理功能就是運化水谷精微,行使這些功能,就需要脾胃的清陽之氣。就是所謂的“陽生陰降”,清陽之氣上升,濁陰之氣下降。
補中益氣湯補得是中氣,就是脾胃的清陽之氣。透過對清陽之氣的補益,以期恢復脾胃正常的功能。脾胃功能恢復正常,則氣虛下陷的症狀就會消失。
補中益氣湯具有補中益氣,昇陽舉陷的治療作用。
主要治療以下3種類型疾病。
1.脾不升清證。頭暈目眩,視物昏花,耳鳴耳聾,少氣懶言,語聲低微,面色萎黃,納差便溏,舌淡脈弱。
2.氣虛發熱證。身熱,自汗,渴喜熱飲,氣短乏力,舌淡而胖,脈大無力。
3.中氣下陷證。脫肛,子宮脫垂,久瀉久痢,崩漏等,伴氣短乏力,納差便溏,舌淡,脈虛軟
補中益氣湯藥物組成:黃芪、白朮、陳皮、升麻、柴胡、人參、炙甘草、當歸。
黃芪為君藥。黃芪性溫、味甘,歸肺、脾經。對脾和肺均有補益的作用。脾土生肺金,脾土的虛弱容易引起肺金的虛弱。
肺金的虛弱,可以進一步地引起脾土的虛弱。形成一個惡性迴圈。黃芪可以對脾土和肺金,都具有補益的作用。治療脾土和肺金的虛弱,避免這個惡性迴圈。
人參、白朮、甘草為臣藥。
人參具有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的功效。其味甘、微苦,藥性微溫。歸脾、肺二經。人參的補益脾胃和補益元氣的作用,比黃芪效果要好。
同時人參和黃芪一起應用,補益脾肺的效果更好。一般臨床上經常一起應用,治療各種氣虛之證。
白朮性溫,味苦、甘,歸脾經以及胃經。有益氣健脾、燥溼利水的作用。
炙甘草能補脾益氣,同時兼具調和諸藥的作用。
人參、白朮、甘草與君藥黃芪一起應用,可以增強黃芪的補益脾肺的作用。起到一個補中的作用。為益氣做準備,使氣有所出。
當歸、陳皮均為佐藥。
當歸補血活血,氣血總是互相依存。氣是血液生成和執行的動力,血是氣的化生基礎和載體。單純的補益氣,則氣無所依存,氣不能離開血而獨存。當歸使氣有所依,同時使補而不滯。
陳皮理氣健脾,燥溼化痰。可以對脾有一個調理氣機的作用,使各種補益藥物的作用,不至於壅滯,就是補而不滯。
柴胡、升麻俱為佐使之藥。在補益藥物之中,加入升提之藥,以期升清陽之氣。在補益之藥的同時,升提藥物的藥量宜小。柴胡、升麻的用量比補益藥物的量要少,意在升清陽之氣。
補中益氣湯就是透過對脾肺之氣的補益,來恢復脾的正常的生理功能。
補中,是補土。益氣,是益肺氣。透過對土的補益,肺氣的補益,來達到使脾的清陽之氣上升,濁陰之氣下降。恢復脾的正常生理功能。
現代常用於治療肌弛緩性疾病,如子宮脫垂、胃肝脾腎等內臟下垂,胃粘膜脫垂、脫肛、疝氣、膀胱肌麻痺而致之癃閉、重症肌無力、腸蠕動弛緩引起的虛性便秘等。
內傷發熱,洩瀉,慢性肝炎,原發性低血壓,心律不齊,失眠,頭痛,健忘,老年性痴呆,耳鳴,汗證,乳糜尿,崩漏,帶下,滑胎,惡性腫瘤及其放化療後毒副反應明顯者,麻痺性斜視,視神經及視網膜病變,慢性鼻炎,鼓膜內陷,複發性口瘡,慢性咽炎等30種疾病,中醫辨證為中氣不足、清陽不升的疾病。
任何藥物都有不宜應用的情況。補中益氣湯也不例外。陰虛火旺及實證發熱者,禁用本方,下元虛衰者,亦不可服用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