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黃帝內經》:陰陽者,變化之父母,陰虛陽虛,陰陽到底誰重要?

關於陰陽,可以說是中醫理論的核心基礎。而我們的傳統養生,又必定離不開中醫基礎知識。所以說,養好生,對於中醫的陰陽也必須有所了解。

什麼是陰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陽者,變化之父母。

可見,在中醫理論裡,“陰陽”是所有生理病理變化的基石。不理解陰陽之間的變化,也就難以掌握生理病理的千變萬化。

在理解陰陽之前,我們必須明白一個道理:陰陽其實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任何單獨的“陰”或者“陽”,都是不存在的。然而,又必須將它們絕對分開,我們理解這一個整體中的兩個部分。可以說,陰陽本來就是不存在的,只是為了方便我們從區域性到整體的認知罷了。

就像一座山,由數不盡的土石組成,上面生長著各種草木植物,各種動物又生活在植物之中。對這座山而言,什麼是陰?什麼是陽?從動靜來說,動物為陽,植物為陰;從表裡來看,植物為陽,土石為陰;從柔剛來看,土為陰,石為陽……

但無論怎麼區分,我們從中列舉出來的任何單獨的一種,都不足以成為“山”這個原始概念。

因此,理解陰陽,我們只有首先梳理一個概念:整體。然後才能從陰陽對立、互根的兩個方面進行認識,這樣,陰陽也就全在掌握之中了。

陰虛、陽虛:

從我們養生的角度來看,說得最多的就是陰虛和陽虛兩個概念。對它們的調理,無非就是陰虛滋陰,陽虛補陽。但是,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人,滋陰而陰虛不潤,溫陽而陽虛未暖呢?

究其原因,還是將陰陽絕對割裂之後的調理方式。內經有云“陽在外,陰之使,陰在內,陽之守”。即使表現為“陰虛”,脫離陽氣的“陰虛”,如何調理?所以才有“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的說法。

陰虛:

對於陰虛的理解,我們完全可以理解為,津液、寒涼部分的不足。但這只是方便闡述的一個方法。在知道了有津液、寒涼的不足之餘,應該同時能想到,陽氣、溫熱的盛衰變化。

一般來說陰虛則熱,陰虛的同時,必定伴隨著“陽”的變化。即使其本身沒有減少,也會表現出一種相對過剩的態勢。當然,也會有陰損及陽的時候,也就成了我們所說的陰陽兩虛。

所以,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陰虛的調理,在滋陰的同時,最好能同時兼顧“養”陽。注意,是“養”而不是單純的補。舉個例子,像地黃黃精等滋陰的藥食,很容易膩胃,使用時佐之以陳皮、砂仁之屬,其實也就是善於陰中求陽的一種體現。

陽虛:

陽虛生寒,這是現代人最常說起的一個現象。對“陽虛”的理解,我們也可以理解為溫熱、氣機的不足。但理解之餘,還應該想到“陽在外,陰之使”,陽氣是受什麼影響才虛損不足的呢?是它本身的衰微,還是“陰”不足以維繫它而導致的耗散呢?抑或是外來的陰寒削弱了它呢?凡此等等,也是需要釐清的。

我們都知道陽虛則寒,對於陽虛的調理,無非就是溫陽補氣,辛甘溫熱之品。但是,很多陽虛的人溫補之後,要不就是“寒像”未見轉暖,要不就是陰寒既退,火熱旋生,也就是出現一些上火的跡象。

這就是未能兼顧到“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所引起的。完全割裂的陰陽,即使最初的陽氣不足,也必然影響到陰津的輸布。

就像一臺發動機,陽虛我們可以理解為燃料的不足,它的運轉可能會減慢或者做功不足,同時也必然會有潤滑的減緩。補充燃料之後,立即飛速運轉,如果潤滑(陰津)未能同步加速輸布,自然也會出現一些新的問題了。

所以,陽虛者溫陽,比如我們用大芸、肉桂之類燉食一些牛羊肉類,這是溫補陽氣。此時如果適當加點滋潤涵養之品,比如地黃、白芍這些滋潤酸斂,在溫補陽氣的同時,不但補充了陰津,還讓陰陽更加調和,陰平陽祕,這就是陰中求陽的一種手法。

那麼,陰陽究竟孰重孰輕呢?

前面說了,“陰陽”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那麼從根本上來說,陰陽之間,也就無所謂誰更重要一些。但從實際操作出發,卻又讓我們覺得,“陰陽”之間,“陽”更重要一些。

畢竟,孤陰不長,孤陽不生。“陰”是涵養而在內的、更不易讓人察覺的部分;而“陽”是發散而在外,讓我們時刻感覺到必不可少的部分。它的細微變化,都能讓我們顯著感知。

因此,說陽氣更重要一些,也是情理之中。畢竟,“陽”長年在外,運動不息,俗話說“能者多勞”。動得越多消耗也越多,它被認為更重要,也只是它“屬於陽”的原因,但並非作為“陰陽”之一的本身,這是需要理解的。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加速衰老的“元凶”,割雙眼皮後悔了嗎?看戚薇如何解決眼部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