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虛弱時,要知道久虛成積,有三種“積”需要區分,才好健脾。
俗話說“病從口入”,其實並非單指飲食的不衛生,更主要的方面,還是那些食物的性味、對身體臟腑的影響。
而脾胃虛弱,也是我們說得最多的一種“病從口入”。甚至有的人,一直在健脾,而脾胃就是不見好轉,很難恢復到最初健運的狀態,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之所以一直在健脾,卻一直在脾虛,其原因只有一個——忽視了“久虛成積”。
什麼是“久虛成積”?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只是反倒被我們忽視而已。
我們知道,飲食的消化、吸收,都有賴於脾胃的受納、腐熟、運化。如果脾胃虛弱,我們吃進去的食物,這三個方面都會有所放緩、甚至衰減。這也是為什麼脾胃虛弱的人,常有胃脹、拉肚子等反應的原因。
而人是鐵飯是鋼,即使脾胃虛弱,也不能不吃東西。於是,一邊是脾胃虛弱消化減慢,一邊是繼續進食,這未能及時消化的食物怎麼辦?大部分被直接排出身體,也有一小部分既未被完全消化,也未能及時排除,從而滯留在體內,這就是“食積”的大致起因。
所謂“食積”,我們或許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未能消化的食物”。從飲食腐熟消化的關係來看,脾胃越強健,食積的可能性就越小,脾胃虛弱越久,食積的程度就越大。
因此,脾胃虛弱的調理,我們都知道要健脾,但是,為何很多人就是不能起到很好的健脾效果?其原因,或許就在於忽視了“久虛成積”的道理。
而脾胃虛弱引起的“積”,也不限於“食積”一種。大致來說,除“食積”之外,還有兩種比較常見:
1、 氣積:
我們都知道“思傷脾”,脾的氣機特點,也是以升為順。脾升的是什麼?水谷精微而來的清陽之氣,以及生化而來的營血,這些,都有賴於脾的氣機正常,才能充分輸布全身,
當脾胃虛弱的時候,顯然,脾氣“升”的特徵會減弱,一般來說,任何事物、包括氣機也是一樣,更容易下降。當水谷精微該升不能升、不升反降之時,卻又不能從下而出,便鬱積中焦,這也是“氣積”的一種;
當然,也有一種最基本的“氣積”,那就是“思傷脾”而來,比如肝鬱氣滯,橫溢犯脾,而脾本身又虛弱,這時候,鬱結中焦的清陽之氣,也就成了“濁氣”了。脾胃虛弱的時間越久,這種“氣積”也會隨之加深。
2、 寒積:
脾喜燥而惡潤,雖然說的是乾燥,其實也就是“寒溫”。也就是說,脾胃總體是喜歡溫暖的,這也是它們的功能特點所決定的。腐熟水谷也好,運化精微也罷,都是一種“動”的趨勢,自然喜歡屬“陽”的溫熱。
而飲食寒涼、外寒直中,都會導致寒氣鬱積中焦,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老寒胃”之類。尤其冬天氣溫降低之後,這種陰寒之氣會更加明顯一些。表現出來,就會是胃脘喜溫喜按,吃點東西卻又脹滿不舒。
因為寒性收引的特點,寒氣鬱積中焦,首先影響到的可能只是飲食消化上。如果脾胃虛弱越久,則漸漸波及其它方面,比如營血的周流,陽氣的生化等等。而且這個趨勢,也是隨脾胃虛弱的延長而增加的。
那麼,上述三種“久虛成積”該如何調理呢?這才是重中之重:
1、食積:食積的調理,久虛成積引起的食積的調理,健脾是最基礎的,但也需要佐之以“磨食”之法。古代中醫,對於久虛食積的調理,大概以山楂、雞內金、莪術之類。在針對何種脾胃虛弱的健運基礎上,再配合消食磨積之物,慢慢調理即可;
2、氣積:關於氣積的調理,其實基本和“理氣健脾”差不多。但是,所選擇的理氣之物,會更峻猛一些。比如三菱、莪術,就是古代醫家常用的調理“久虛成積”之品。一般在健脾的成方里,如香砂六君子,適當佐之以三菱莪術之類,對於氣積的改善,是很不錯的;
3、寒積:相對來說,“寒積”更容易遷延難愈,這也是為何 “老寒胃”常見的原因。寒積的調理,因為“寒性收引,營血遇寒則凝”的原因,法當溫中散寒,輔之以活血祛瘀之品。歷代醫家的經驗,是理中、四逆之類,適當佐之以桃仁紅花活血祛瘀,或者豆蔻細辛辛散之類,甚至蟲類搜刮之品,寒積方可溫散而去。
總之,我們說了很多的脾胃虛弱,一般都拘泥於基本的脾氣陽虛、脾虛生溼等幾個方面。但對於長期的脾胃虛弱,必定需要進階理解。“久虛成積”之說,就是比較常用的幾種健脾之法。而“食積、氣積、寒積”三種的區分,更是需要明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