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節,放爆竹、貼春聯是中國人延續了幾千年的傳統。
歷史上,有些「對聯」蘊藏著古人深刻的養生智慧,短短几個字,卻讓人受益終生。
老阿姨整理了8副養生名聯,願你在2020年做一個健康、自律的人。
養生關鍵詞:粗茶、淡飯
去過江蘇興化鄭板橋故居的人都知道,故居的廚房裡就掛著這樣一副對聯。這種粗茶淡飯的生活,不僅富含情趣,對健康也大有裨益。
現代醫學已證實,多油多鹽、過於精細的飲食習慣,對血管和內臟都不友好。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對油鹽的攝入量、飲食搭配等,給出了詳細的推薦:
1、油鹽有度
成人每日鹽攝入量不應超過6克(約平裝滿一啤酒瓶蓋的量),新增糖的攝入量每天不超過50克,烹調油每日推薦攝入量為25~30克。
2、搭配合理
全天菜品有個最佳葷素比,大致為1:3或1:4;主食中,粗糧和細糧的比例,約為1:3。
3、食材多樣
每人每天應攝入一斤蔬菜、半斤水果、50~150克全穀物及雜豆類、50~100克薯類。每天儘量吃夠12種食物,每週攝入的食物種類不應少於25種,且顏色儘可能多樣。
養生關鍵詞:知足、節制
古人是吃兩口就飽了,我們是飽了還能吃兩口。懂得節制是古人的一種養生哲學,節制慾望以養心,節制飲食以防病
而現代人常把“忙死了”“撐死了”掛在嘴邊,朝九晚五累成狗,外面泡麵不離手。
1、節制飲食
長期吃過飽,肥胖、心腦血管疾病、胃腸不適等都將找上門。每餐七八分飽,不僅能控制身材,還是防病抗癌的重要手段。
七分飽:胃裡還沒覺得滿,但對食物的熱情已有所下降,進食速度明顯變慢,如果把食物撤走,換個話題,很快會忘記吃東西。八分飽:胃裡感覺滿了,但再吃幾口也不痛苦。九分飽:胃裡脹滿,還能勉強吃幾口,但每一口都是負擔。十分飽:一口也吃不下,多吃一口都痛苦。2、知足常樂
有人自嘲:21世紀社畜,不配談健康。但生命君想說:擁有一副好身體,才能更好地賺錢。學會休息,避免過勞,心態佛系一點,節奏放緩一點,你離長壽可能就不遠了。
養生關鍵詞:梳頭、泡腳、靜心
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老祖宗就發現了睡前養生的技巧:梳梳頭、泡泡腳、靜下心、打打坐,既能調理氣血、疏通經絡,又能促進睡眠。
1、頭梳千遍,病少一半
中醫認為,頭部匯聚了人體十二經脈,有近50個穴位,常梳頭可強身健體。
建議用寬齒的牛角梳或鬃毛梳,也可直接用手指,從前髮際線一直梳到頸後的髮根處,梳至頭皮熱、脹、麻即可,最好每天梳三次,分別在早起後、午休時、臨睡前。
2、睡前泡腳,勝吃補藥
腳底有豐富的末梢神經和毛細血管,常用熱水泡腳,既可驅趕疲勞,又能禦寒暖體。
睡前用40℃左右的溫水,泡至身體微微出汗即可,時間一般不超過20分鐘。泡腳時可用雙手揉搓腳底,泡後立即擦乾雙腳,穿上睡眠襪。小孩、糖尿病患者不宜泡腳。
3、靜心打坐,安神助眠
“臨臥之時小太平”說的便是睡前靜心的重要性。睡前有心事、想事情,就容易焦慮、緊張,導致入睡困難。
每天睡前在床上打坐片刻,可靜心助眠。具體方法:盤腿而坐,雙手自然垂膝,全身放鬆,慢慢進入忘我、放空的狀態,可以先從幾分鐘開始,逐漸增加到半小時。
養生關鍵詞:讀書、睡覺
休閒的方式有很多種,古人最愛的可能要數“讀書”和“睡覺”了。而現在的我們,買書如山倒,看書如抽絲;晚上不想睡,早上不想起。
1、讀書養性
讀書能給身體和心理,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每週讀書3.5小時的人,比不讀書的人早亡風險低23%。要想培養閱讀習慣,不妨從三方面入手。
跟著興趣走:不要一上來就讀內容艱深的書,可先從興趣出發,再拓展閱讀型別。見縫插針擠時間:把閱讀當成像吃飯、睡覺一樣的習慣堅持下去,充分利用碎片時間。分享讀書心得:在與他人的分享探討中,快樂會加倍,興趣也會再次被激發。2、睡個好覺
不管什麼年代,“一覺到天亮”都是人們共同的追求。現代人備受失眠、早醒、多夢的困擾,做好5個細節,可以讓你睡得更香:
養生關鍵詞:消食、保暖
當代人一邊喊著“不瘦十斤,不改頭像”,一邊又在胡吃海塞,忍受著積食、便祕的困擾;還有很多人寧肯貼暖寶寶,也不願穿秋褲。
而早在2400多年前,墨子就提出了“量腹而食,度身而衣”的原則。上聯中“食防難化”說的便是飲食要有度,以免積食,下聯“衣必宜溫”則強調保暖的重要性。
1、養胃消食
中國有3億多人存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易脹氣、打嗝、腹瀉的人,在飲食上要注意以下細節:
細嚼緩咽,每餐不少於15分鐘;多吃細軟、不易脹氣、含纖維少的食物;少吃辣椒、胡椒等刺激性大的調味品;少吃酸味重的水果,如檸檬、杏等;烹調多用炒、燉、煮、蒸,少用油炸和煎;吃肉、豆製品時,充分煮爛。2、防寒保暖
多穿點不僅保暖,更是預防心腦急症、保護關節的重要措施。天冷時,重點護好頭、頸、背、腰、膝蓋和雙腳;冬天出門戴上帽子、圍巾,穿個馬甲;夏天避免空調直吹身體。
養生關鍵詞:未病先防
有人犧牲了頭頂的毛髮,換來了肚子上的游泳圈;也有人一邊賺著錢,一邊看著病。而古人講究“未病先防”,與其生病了去吃藥,不如沒病的時候做好預防。
養生防病的方式多種多樣,總體來說,可以歸結為四方面。
1、合理飲食
包括每餐七八分飽、食材搭配合理、食物多樣、避免吃燙食、吃飯不求快等。
2、適當運動
科學的運動頻率是每週3~5次,每次20~60分鐘,不包括熱身和結束後的整理運動。運動強度以自我感覺微喘、但仍能與同伴正常交談為宜。
3、作息規律
人體有自己的“生物節律”,從內分泌角度看,23點後就算熬夜,而23點至凌晨3點這段時間的睡眠品質尤為關鍵。
4、心態平和
害怕、焦慮時,體內的腎上腺素等應激激素便會上升,時間長了免疫系統就易受損;而樂觀、積極會啟動“放鬆反應”,促進機體完成自我修復。
養生關鍵詞:喝茶
老祖宗有多偏愛茶?在茶麵前,恐怕連靈丹妙藥也遜色了。上聯中的魏帝說的是魏文帝曹丕,他在詩作《折楊柳行》中自述:有幸得一仙童丸藥,服後身心輕盈。下聯中的盧仝是唐代詩人,此人一直摯愛飲茶。
“茶聖”陸羽在《茶經》中指出,喝茶可解渴、去煩悶、舒關節、長精神。但茶有溫熱寒涼之分,喝茶要先看體質。
1、綠茶、白茶、黃茶
對胃有一定的刺激性,適合上火起痘、體壯身熱的人飲用。經常腹瀉、怕冷、易水腫的人和老年人,不宜過多飲綠茶。
2
烏龍茶
如鐵觀音、大紅袍等,茶性適中,不寒不熱,適合大部分人。
3、紅茶、普洱熟茶
茶性溫潤,尤其適合腸胃功能弱、畏寒怕冷、疲乏無力、面色蒼白、心悸氣短的人,而容易上火的人不宜多喝。
養生關鍵詞:情緒管理
管理好情緒,也是一種技能。怕老,衰老反而來得更快;怕生病,疾病反倒纏得更緊;無憂無慮,反倒不藥而癒。
在所有患病人群中,70%以上都和情緒有關,與情緒有關的疾病已達200多種。當壞情緒找上門,與其任它擺佈,不如學會釋放、消化它。
1、揪出根源
悲觀、焦慮等負面情緒,大多源自“不確定狀態”,而行動是最好的武器。如工作中避免拖延,體檢發現異常後及時複診等。
2、轉移注意
有負面情緒時,不要沉浸其中,試著做些別的事,如聽音樂、看電影、運動、做家務等。
3、主動傾訴
找親友談談自己遇到的困難,通過傾訴把情緒發洩出來,也是緩解不良情緒的好方法。
每一副對聯都凝聚了古人的養生哲學,寥寥數字,卻四兩撥千斤。會養生,身體好,也是一種了不起的才華。新的一年,願你擁有健康的身體和有趣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