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口舌起泡上火,手腳冰涼陽虛,注意一個“樞紐”,上下通氣才好。

很多人都有過那種感覺,進入冬天之後,嘴裡經常會起點小泡之類的,這時候,就會說自己有點“上火”,大致是因為吃多了油膩厚味,或者火鍋辛辣食物。

按說,上火了,就該清熱熄火,可他們同時卻又有點手腳發涼。這手腳發涼可是陽氣不足的表現啊,陽氣不足就得溫陽,而上火卻又要清熱,這不就自相矛盾了嗎?於是,投鼠忌器之下,不但上火不能調理,這陽虛進補也犯了愁。

那麼,既上火又陽氣不足時,就無法調理了嗎?顯然不是。

中醫認為,口舌起泡的上火,大致屬於上焦熱證,當然,這個熱證也有虛熱實熱之分;而手腳發涼,主要屬於下焦陽氣衰微。這一上一下,就形成了上熱下寒之證。這只是分開的情況,如果同時出現,則又不一定是“不足”,也有“上下不通”的可能。

一般認為,上焦以心肺二經為主,下焦以肝腎二經二主。這上焦下焦之間,還隔著一箇中焦脾胃呢。

如果從整體氣機的角度來看,中焦脾胃,其實就等同於一個“樞紐”,起到輸送的作用,所以,內經有云“中焦如漚”。雖然主要以形容脾胃腐熟水谷“多溼”的特點,同時也包含有一種樞轉的含義。

何謂樞轉?就相當於我們現在出行乘坐交通工具,需要去車站或者機場,這樣,中焦脾胃,也就是上下焦之間的“車站”。

所以,我們雖然說口舌起泡是“上火”,手腳發涼是陽氣衰微,這其中,還有一種非常重要的情況,那就是上下不通。

也就是說,上焦和下焦不能很好地溝通,借用一句中醫的術語,叫做“水火不能既濟”,金水不能相生。火屬陽,便向上而熱,水屬陰,乃向下而寒。(此處只是借用水火既濟這個名詞)

而正常的“水火既濟”是什麼樣子的呢?也就是說上焦陽熱能下行至下焦陰寒,以溫煦寒水不至陰寒過盛;下焦陰水也能上達上焦,滋養君火方無陽亢之虞。這種“環而無端、生生不息”的溝通,也就保持機體不寒不熱、陰陽平和。

再返回去說到“口舌上火、手腳發涼”這種上寒下熱的問題。我們也就能清楚其原因:上焦陽熱和下焦陰津不能互相滋養溫煦的緣故。

可見,在上的火,很可能並非實熱,在下的發涼,也未必是陽氣衰微。最常見的,反倒是中焦這個“車站”樞轉不暢引起的。

因此,對於口舌起泡上火,手腳發涼陽虛的“上寒下熱”之調理,我們可以先不急於清熱降火、也不急於溫養陽氣,從樞轉中焦開始,讓上下陰陽暢通無阻,則表現出來的陽熱陰寒也就“不藥而癒”了。

那麼,如何調理中焦這個“樞紐”,讓它充分地樞轉全身陰陽氣機呢?可以試試如下三法:

1、蔥白薑茶:上寒下熱的人,如果沒有什麼“實熱”的情況,可以試試蔥白薑湯,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樞轉脾胃中焦之法,注意,此時用的姜是乾薑,儘量別選擇生薑。

蔥白能引上焦之火下行,正是借乾薑“守而不走”的溫中,配合蔥白引火下行,從而起到樞轉中焦之用。可以每天泡上一杯,小口慢慢飲用即可。

2、黃柏甘草水:上熱下寒的時候,也可以試試黃柏甘草泡水飲用的方法。大家都知道,黃柏是一種苦寒清熱之品,而甘草則是甘溫調和之物。

因為黃柏味苦,甘草味甜,所以黃柏可以稍微少點,甘草適當多些,如果同時又有食慾不好的情況,還可以加幾顆砂仁,泡水、熬水均可。對改善上熱下寒也有一定的好處;

3、蜂蜜茯苓糕:茯苓是常用的健脾益氣之物,蜂蜜則甘溫而辛,將茯苓杵碎成粉末,和米粉充分拌勻,再用蜂蜜調和,蒸熟成糕。

每天吃上幾小塊,對上熱下寒之調理,取意於李東垣的“甘溫除大熱”之法,健脾益氣,也能樞轉中焦。

總之,口舌起泡我們都說是“上火”,而手腳發涼則大多以為是陽氣虛衰,也不能忽視中焦樞轉不暢的因素。如果判斷屬於樞轉的問題,可以試試上述三法調理。中焦氣機順暢,能升能降,也就上下通氣,溝通上焦和下焦,從而從根本上那些表象。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每日一穴—液門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