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我們常常聽到中醫說“脾胃”、“脾氣”、“脾虛”等說法,大概知道脾對人體的重要性。但實際上對它的瞭解並不深入,今天我們聊一聊中醫裡的“脾”到底重要在哪裡。

中醫裡的脾和西醫上的脾,說的不是一回事。

西醫說的脾,是解解剖學上的器官名稱。但是中醫說的脾,不是具體的一個器官的功能,而是以脾為核心,透過經絡和胃、肝膽、大小腸等多個臟腑共同參與的功能系統,功能非常強大,被稱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脾主運化

脾被中醫稱為“倉廩之官”,是一個“實權”很大的職位。倉廩是貯藏米穀的倉庫,倉廩之官就是掌管糧食的官員,可見地位之高。具體到脾的作用,就是為人體提供生存所必須的營養成分,也就是運化功能,包括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溼。

運化水谷,簡單來說就是把吃進去的飲食水谷,轉化成能夠被人體吸收的精微物質,並且輸送給全身各個臟腑。不過中醫裡的臟腑都是相互作用,脾要運化水谷,離不開胃和小腸的作用。首先要經過胃的腐熟,再經過小腸把物質進行“清”和“濁”的分離,最後由脾把“清”的物質輸送到全身,提供生命所需的營養。

脾能運化水溼。這裡的水溼是指人體內的水液。運化水溼簡單來說,就是脾主導掌控著人體水液的吸收、傳輸和排洩。

日常生活中,我們透過各種渠道攝入到體內的水液,經過脾的運化之後,會氣化為津液傳給肺,然後透過心肺傳導到全身各處,起到讓津液滋養臟腑的作用。

對於被臟腑器官利用後多餘的水液,脾就會發揮“售後”作用,將它們及時輸送到肺、腎、膀胱、皮毛等排洩器官代謝出去,以保證吸收和代謝的平衡。

所以我們人體能夠正常運作,脾的作用十分重要。如果一旦脾的功能失調,吃進來的東西就運化不了,臟腑受不到滋養,水液運化不出去,就會出現營養不良、消化不良等症狀。

脾主統血

脾有統籌、控制血液正常執行的作用。

中醫裡邊講,“氣為血之帥”,其中就包含了氣對血的統攝作用。所以,脾主統血,實際上是脾氣固攝作用的體現,即脾氣能裹攝、約束血液迴圈於經脈之中,使其不致溢於脈外。

因為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氣旺盛,就能保證體內氣血充足,氣能攝血,這樣,生成之血就能在脈管內執行。

如果脾氣虛弱,就不能很好地執行統血的職責,血液可能就會執行失常,出現比如便血、尿血的情況。

尤其女性受到脾虛的影響會更大,比如月經過少或者過多、月經不調、閉經;孕婦還會出現胎動不安、妊娠水腫甚或墮胎小產;產後會出現惡露不絕、缺乳、乳汁自出等情況。

脾氣主升

脾氣主升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脾主升清,二是維護臟腑的正常位置。

人體中的氣和水液,都有清濁之分。脾主升清,就是把“清”的氣和水液輸送到臟腑,提供充足的營養物質,保證臟腑的正常運轉。如果脾氣受損,升清的作用就會收到影響,不能很好地把清濁物質分離開來,導致頭暈目眩、腹脹腹瀉等情況出現。

人體的臟腑器官在體內都有自己的固定位置。中醫學認為,這是脾氣主升的作用。因為支援和固定臟腑位置所依賴的肌肉、韌帶、筋膜等組織結構,都是靠著脾運化生成的水谷精微的充養,才能強健有力。

如果脾氣不給力,臟腑得不到有力的支撐,就會出現下垂、脫垂等問題。

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一旦脾的功能失調,就會導致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養脾健脾是保健養生的重要一環。想要養好脾,功夫在平時。

艾灸穴位如下:

● 中脘穴

(中脘穴)

●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

● 豐隆穴

(豐隆穴)

● 關元穴

(關元穴)

● 解溪穴

(解溪穴)

中脘穴能有效緩解胃部不適,有助於祛溼。解溪穴能有效緩解水溼執行不暢造成的下肢水腫情況。關元穴可以調理氣血,補腎固精。足三里可以祛除脾胃的寒溼,健脾養胃。豐隆穴健脾祛溼效果不錯。

此外,要好好吃飯,三餐規律,飲食均衡,不暴飲暴食,少吃生冷辛辣。要準時睡覺,早睡早起。要保持情緒的穩定,注意及時排解不良情緒。

要養成運動的習慣,做做八段錦、太極、五禽戲、易經六式,既能強身健體,又能釋放壓力。脾好了,不僅身體好,顏值也會更上一個臺階哦。

15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健康術語-手足心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