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虛的人,立冬進補,為何容易上火?溫陽三法,區分好了或能避免。陽氣不足的人,立冬後常會選擇進補,以補充機體的陽氣,從而更好地抵禦外界的寒冷。
然而,想法和目的是好的,但結果卻常不如人意。最常見的,就是陽氣未見明顯的補充,反倒有“上火”之像,似乎進補的不是陽氣,而是在“吃火”,這是為什麼呢?
按常理來說,立冬之後,天地之氣進入“閉藏階段”。自然界的陽氣閉藏,氣候也就寒冷,所謂天寒地凍,水冰地坼。機體的陽氣也會內斂。通俗點來說,此時的機體,其實是一種“寒包火”的態勢。陽氣蟄伏於內,所以,陽氣不足的人,在冬天才會更難受一些。
內經有云“虛則補之”,既然是陽虛,為何進補溫陽食物之後,陽氣未見充盈,反倒有點上火呢?
這和上面所說的“寒包火”是相通的。既然陽氣內潛,進補之後,新進的陽熱之物,勾發內潛之陽,一起“躁動”,從而出現一些“上火”的表現。
內經也說“秋冬養陰”,難道,立冬之後不適宜進補溫陽?
這麼理解也是不對的。冬季寒氣凜冽,陽氣衰微更甚,陽虛的人,此時進補不但迫在眉睫,更是相得益彰。雖然,立冬後適當進補溫陽,更能使機體陽氣充沛,所謂“陽和之體”,更能防禦外界的陰寒之邪。但是,進補溫養陽氣的方法卻有講究,和滋陰比起來,需要更“精確”一些。簡單來說,有“溫陽三法”需要區分:
1、 溫養心陽——益火之源:心是機體的君主之官,內蘊君火,是溫煦全身的根本所在。心中陽氣更是推動血脈周流的動力,也是保持心神清明、不至心神困頓的陽和之氣,溫養心陽也就是一種常用的方法。
什麼時候適合溫養心陽?當然是心陽不振的時候。心陽不振,主要會影響血脈周流和神志安寧。比如冬天手腳冰涼,怎麼也捂不熱;比如冬天精神不振,只喜歡蜷臥睡覺。如果有這些感覺,或許就該溫養心陽了。
常用的溫養心陽方法,比如薤白豬心湯,就是很好的溫養心陽的美食。此外,姜蔥之類,桂枝之類,都是可供選擇的溫養心陽之物。心的五行屬“火”,溫養心陽也就相當於益火之源。
2、溫中健脾——暖土製水:脾胃中焦,是身體氣血生化的源泉,更是受納和腐熟水谷的臟腑。從它功能特點的描述就可以知道,脾胃是喜歡溫暖、不喜歡寒冷的。也是最容易出現陽氣不足的臟腑。
脾陽虛損,首先表現在飲食消化上。食慾不振、精神萎靡,全身重乏無力等等,總之,就是一系列“能量不足”的表現。還會影響水溼的代謝與運化,如舌淡苔薄白,大便溏洩,小便清長等等。
如何溫養脾陽呢?這個其實我們都比較熟悉,比如生薑、胡椒、肉桂,都是溫養中焦脾胃之物。胡椒燉豬肚,肉桂茶、薑湯,也都是常用的溫養脾陽食物。因為脾胃的五行屬土且運化水溼,溫養脾陽,其實也就是“暖土製水”
3、 陰中求陽——平衡陰陽:中醫有云“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也就是說,善於溫補陽氣的人,應該懂得從陰中而補的方法,這也是最能實現“溫陽而不上火”的一個方法。
所謂“陰中求陽”,也就是在進補溫陽食物之時,少許佐以滋陰收斂之品,也就能抑制陽熱躁動的可能。
比如,牛羊肉類有溫補陽氣之功,和蘿蔔一起燉食,蘿蔔甘涼之性,能緩和牛羊肉類溫燥之氣,更能行氣。通俗點說,進補的陽熱之氣,被及時疏散到全身各處,分佈在各處經穴之間,陽熱不至聚焦在一處,也就不會有“上火”的煩惱了。
所以,陽氣不足的人,立冬後進補,最好的方法就是“陰中求陽”,牛羊肉類和蘿蔔,只是其中最常見的一種,其它性味溫熱之藥食,同樣可以參照執行。
總的來說,陽虛的人,立冬後進補是非常適合的,但需要區分“補火(心)還是補土(脾)”,這是區分臟腑虛實的第一步。然後用“陰中求陽”的方法,選擇對應的進補藥食。
這樣,既補充了虛損不足的陽氣,也不會有“上火”之虞了。所謂“陽氣充足好過冬”,才能輕鬆、健康地度過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