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虛的人,常用黃芪補氣,它是怎麼補氣的?注意“三臟腑、二忌”。
現在,很多人都有喝點黃芪水的做法,因為黃芪能補氣,有一定的提振精神作用。但是,有的人喝了黃芪水,確實有點改善,但有的人卻完全像喝了白開水,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大多數人聽說“黃芪補氣”,卻根本不知道黃芪補哪裡的氣,就臟腑來說,它是補肺氣呢,還是補脾胃之氣呢,抑或是肝膽之氣?就表裡來說,黃芪是補表還是固裡呢?因此,沒有明白這些之前,喝黃芪水其實就是有點盲目了。要知道,黃芪有補益之用不錯,但絕不是“補氣”兩個字那麼簡單的。
歷代本草對黃芪的面描述,認為它性味甘而微溫,能入心脾肺三經。這一點,我們可以從黃芪的外觀來應證:黃芪最外層的皮呈褐色,合於心,中間白色,合於肺,中間黃色合於脾。所以,黃芪的補氣,我們一般可以認為:它能補益心脾肺三髒之氣。
黃芪補肺氣:這一點需要分兩個方面來理解,其一是肺本髒之氣機,比如呼吸、肅降這些方面的氣機;其二是衛氣,衛氣行於表,生於脾而主於肺。黃芪的補氣,更多是補益衛氣,也就是固表之用,諸如體虛自汗的肌腠不固,喝點黃芪水就是比較合適的;
黃芪補脾氣:脾胃位於中焦,其氣升清而降濁,為氣血生化之源。實際上,脾氣虛同樣也會影響營血的不足。而黃芪補中益氣,有提振中焦氣機之用,故,對於脾氣虛弱,氣血生化無源的體弱頭昏、滋養不足,黃芪的補氣就非常合適了;
黃芪補心氣:一般認為,黃芪補心氣,不是直補心經之氣,而是通過補益中焦脾胃,滋生更多營血以滋養心神,從而起到補益心氣之用。所以,很多時候,心氣不足喝點黃芪水,其實算是一種“治病必求於本”的做法。
所以,從上述三個方面來看,黃芪的補氣,是和心脾肺三個臟腑有關,但從氣機的執行上分析,卻又和“三焦”有關。三焦是五臟六腑裡的“孤腑”,也是最大的一個腑,歷代醫家認為,它實際上包含了所有的臟腑,比如三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腎的說法。
三焦之氣,有胸中宗氣,由脾胃滋生,心肺主導,宗氣不足,主要在呼吸氣短、心悸心慌、虛裡跳動等反應;宗氣也是營衛周流的主氣,所以,宗氣不足時,機體的抵抗力也會不足,這時候,用黃芪、喝點黃芪水,其實就是補益宗氣、提振營衛之用;
三焦之氣,在中就是脾胃中焦之氣,我們俗話說的“中氣不足”,主要就是指脾胃。這個中氣,也可以看作機體生理活動的能量,也起到維繫臟腑的作用。因此,中氣不足時,常會有生理機能的衰退,神疲乏力,喜靜嗜睡等等,有“氣陷”時,可能還有某些“下垂”的現象。這時候用黃芪,就比較合適了,不但能補益脾胃之氣,還能提振中氣,常用生黃芪。
相對來說,黃芪對下焦的功用就不是那麼明顯了。稍微有點關聯之處,或許就在膀胱經和衛氣的關係。當膀胱氣化不足之時,會影響到衛氣不足,此時喝點黃芪水之類的,有助於固密衛氣。
上面是從臟腑的角度分析黃芪如何補氣,那麼,從“表裡”的角度來看,黃芪又有何特點呢?
我們可以看到,黃芪主用在“補三焦之氣,以行營衛中氣”,從這個角度來看,它主要就和脾的“標病”有關了,所謂脾的“標病”,也就是脾主肌肉四肢的方面,而脾的“裡”,則是陰陽營血。如果是脾陽虛損、寒溼困脾,黃芪就不大適合了。
故,從表裡來看,黃芪側重於“表”,因為衛氣行於表,脾主肌肉四肢,所以,當心脾肺三髒的氣虛,偏於表與洩時,黃芪是比較合適的。這就是很多精神不好、身體容易疲勞的人,喝點黃芪水的原理。如果是真正的脾陽氣虛,陽虛生寒、營血耗損,黃芪就顯然有點不大合適了。
黃芪兩忌:1、需要注意的是,黃芪雖有健脾之用,那是在中氣不壅塞的情況下,如是有寒溼困脾或胃中有燥熱,就不是黃芪所能適用的了,因此,“胃家實”忌用黃芪;
2、機體本身陰虛體質,津液不足,營血虧損,這時候應該是重在滋補陰津,在陰津未生前,應忌黃芪;
綜上所述,我們對黃芪補氣有了大致的理解:補心脾肺三髒氣虛,側重於“走表”,能升提中氣,有“氣陷”者宜之。但陰陽“本”虛,胃中實熱、陰虛生熱者都不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