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問曰】病有灑淅惡寒而復發熱者,何也?

【答曰】陰脈不足,陽往從之;陽脈不足,陰往乘之。曰:何謂陽不足?

【答曰】假令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惡寒也,曰:何謂陰不足?

【答曰】假令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

按語:惡寒者,必有表,脈浮是也,似太陽之病;發熱者,必有裡,脈沉實是也,似陽明之病;太陽病所謂的“陽浮而陰弱”是也。

我們接著講《傷寒論》,前面咱們提到了情志脈法和情志脈法的時間軸的問題。首先情緒是怎麼判斷出來的,一般來說它是與五臟相對應,比如,思慮過多,與脾脈相對應;如果恐懼、受驚嚇,這種反映在腎脈;然後憂傷之類的情緒,反映在右寸;喜悅太過、笑的太多,這種就對應到左寸脈,這樣情緒就和臟腑、脈位相對應起來。

然後時間的確定呢,以尺脈的根部定為一歲,然後寸脈頂端為現在,然後從一歲到現在的這段時間,把它平均的分佈在寸關尺這三部脈上,這樣大家在診脈的時候就可以大概的確定出時間了。

當然,這裡面還是很有技巧的。一般來說,小孩子通常都是受驚嚇的比較多,所以脈象也就反映在尺部;然後到中年時期,一般是思慮比較多,容易生怒氣,所以多導致肝膽、脾胃方面的問題,它體現在兩關脈裡;等人年老了,其實是擔心比較多,所以就顯示在寸脈裡。這些原理其實是和人一生的人生場景是一致的,大家可以多去摸,摸多了,久而久之,便能總結出一套規律來,然後就會發現你這個脈法的準度會提高很多很多。

前面我們講陽結、陰結的時候,有同學提出來為什麼會有16日和14日加劇的情況。其實啊,疾病的每次發病都是有規律可循的,每逢節氣的時候,疾病就會加重,從一開始的輕微不舒服,到逢節氣時的明顯不舒服。然後經過15日,遇到下一個節氣時,在節氣的前一天或後一天又會加重。如果是陰結,他可能就提前一天加重;如果是陽結,可能就是推後一天才加重。主要還是跟節氣有關,這個應該是從臨床上觀察出來的一種現象,不是什麼玄的理論推理出來的。

然後,病有灑淅惡寒,而復發熱,這是什麼情況?其實這個是仲景在對傷寒外感疾病的脈法原理的講解,它的解釋與我們現在學習的脈法還不太一樣。你看他的解釋,“陰脈不足,陽往從之;陽脈不足,陰往乘之”。他完全以陰陽來解釋脈理,這是完全符合仲景的時代背景的。漢代的醫學,哲學,都以陰陽為基礎。

那麼陰脈不足,所以陽往從之,然後陽脈不足,陰往乘之。陽不足就是寸脈無力,然後突然有這個浮大、浮滑脈出現。一般來說就是陰氣上乘出現頭痛、惡寒這些情況。如果是陰不足,就是兩尺脈中取、沉取無力,其實就是腎虛嘛。所以這裡的陽不足,陰氣就會往上走,侵犯陽的部位,這個因為陽不足嘛,人就會惡寒,然後陰不足就會發熱。就是《傷寒論》用陰陽來對發熱惡寒的解釋,這是一種簡單的方法。

我們知道桂枝湯其實能降氣,這是它很重要的作用,我們現代人用桂枝湯的概率是很大的,因為現代人上盛下虛的很多。現在的辦公室白領啊,把他們的脈,很多都是寸關有力,尺無力的,我們治病的總體原則就是要把這些氣給降下來。

也有一些患者,他的脈象總體來說是下面大,上面小,這樣一般就是氣喘氣虛的。當然,這種情況會相對少一些。這就是我為什麼會喜歡用桂枝法的原因,很多病人都可以用桂枝法,以前我跟盧崇漢老師學習的時候還不太理解,後來通過不斷的學習,不斷臨床,發現,現代人,多有一個上盛下虛的現象,陽浮而陰弱,這樣上下脈,或浮沉脈就不等大。生理狀態下,人的寸關尺三部脈應該是浮沉一致,且等大的,不應該出現金字塔,或倒金字塔的這種形狀,它應該像個水管一樣,每部脈浮沉摸起來都差不多。

在治病的時候,因為上盛下虛,所以就應該用這個降法。桂枝湯、桂枝法就可以用到,因為桂枝湯本來就有降衝逆的作用,由此衍生出來的桂枝法更是一個降衝逆的大法。。

大家學習《辨脈法》,對於後面理解《傷寒論》的條文很有幫助。傷寒裡面都是講陰陽,《辨脈法》一開始就給我們講陰陽,我們先在腦海中形成陰陽的觀念,後面學習就簡單了。

關於桂枝湯,還有陰陽,我們在這個條文裡就先講這麼多。這個條文主要還是從脈的陽浮陰弱來解釋這個灑淅惡寒,一邊發熱,一邊惡寒的現象,這是它關注的重點。這個條文從陰陽入手來解釋脈理,這對我們後面解讀《傷寒論》有很大的幫助。為什麼我說《辨脈法》、《平脈法》《傷寒例》《辨痙溼暍脈證》這四篇都是《傷寒論》的原文呢,就是因為他們內在的思想是一致的,它沒有割裂。所以很多人講傷寒,都從《辨太陽病脈證並治第五》開始講起,這個是不對的。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冬天抵抗力下降,常吃這四樣東西補身驅寒防感冒 還有兩種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