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專家簡介:傅傳剛,教授、博士生導師、主任醫師,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胃腸肛腸外科主任。擅長結直腸癌的診斷、傳統開腹與3D腹腔鏡微創手術以及綜合治療,尤其在低位直腸癌的保肛和區域性晚期、複發性結直腸癌的手術方面成績卓越,在國內外具有廣泛影響。在國際上首創“直腸拖出式經括約肌間吻合器切除吻合術(PISTA)”,”3D腹腔鏡結直腸腫瘤腹部無切口切除術”等,使結直腸手術更加微創,術後快速康復,低位腸癌保肛率明顯提高,絕大多數患者避免做永久性人工肛門,術後區域性複發率明顯降低。另外在結腸鏡診斷和治療方面有較深的造詣。是國內PPH手術治療重度環狀脫垂痔的開拓者之一;在慢性頑固性便秘、直腸脫垂等疾病的診治方面有較深的造詣。

大腸癌術後早期下床活動有哪些好處?

許多病人在做完大手術後常常因害怕刀口疼痛或刀口裂開而不敢活動,有的人甚至幾天內不敢翻身。而事實上,在醫護人員的正確指導下活動,傷口不會裂開,因為縫合傷口的絲線不同於縫紉的絲線,不但結實而且手術縫合是分層縫合的,比較細密,而且腹部切口還有腹帶的保護,所以,刀口一般不會裂開。病人術後早期下床活動主要有以下好處:

術後早期下床活動。

1. 促進腸道蠕動,減輕腹脹,利於胃腸功能恢復,預防腸粘連,並增進食慾。腹部手術後腸管受麻醉和手術的刺激,蠕動減弱,加上術後腹腔內的炎性滲出和滲血,容易發生粘連。腸蠕動的減弱使食物淤積在腸道內,容易發酵產氣而引起腹脹。早期活動能促進腸管蠕動,防止腸粘連和粘連性腸梗阻的發生,並減輕腹脹。

2. 促進呼吸功能,有利於呼吸道分泌物的咳出,減少肺部感染的機會。腹部手術後常因疼痛的影響使病人不敢咳嗽咳痰,胸部活動度減弱,加之平臥位,以致呼吸道內的分泌物堆積在肺內不易排出,容易引起肺炎。如果能早期下床活動,則不會發生這些情況。

3. 避免深靜脈血栓形成、肺栓塞等併發症。術後臥床,血流緩慢,特別是下肢靜脈血迴心慢,而且術後往往食慾不佳,飲水減少,血液變得粘稠,紅血球容易凝集形成血栓,堵住下肢靜脈血管,引起下肢腫脹疼痛等,深靜脈血栓脫落還可能形成肺栓塞。如果術後在床上經常做伸屈腿運動或早期下床活動,促使血管內的血液流動,可防止發生血栓。

4. 促進自行排尿、排便,預防尿瀦留。下腹部和會陰部手術後,由於疼痛或麻醉引起排尿困難,尿液瀦留在膀胱內,使病人腹脹不適,需要導尿才能排出。如果早期適當活動,可以防止這種情況,順利排尿。

5. 促進血液迴圈,促進刀口癒合。早期活動不僅不會使刀口裂開,反而能改善區域性血液迴圈,有助於刀口的癒合。

6. 防止肌肉萎縮。

病人大腸癌手術後何時可以下床活動?

至於何時可以下床活動,應由醫生根據病人的自身情況和手術種類來決定。手術後病人原則上應該早期床上活動,爭取短期內下床活動。一般術後1-2天在床上活動,術後2-3天就可以開始下床活動。但病人如有休克、心衰、嚴重感染、出血、極度衰竭,或有特殊固定和制動要求等情況時,則不應強求早期活動。還有些病人因為特殊的原因,術後也不宜活動過早,所以病人下床活動的時間一定要聽從主管醫生的安排。

病人大腸癌術後下床活動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1. 要循序漸進,不要操之過急。先將床頭搖高45度,呈半位。等病人適應後,再將床頭搖高90度,呈坐姿。然後,再讓病人坐於床緣深呼吸3~5次,雙下肢下垂於床緣行踢腿活動3~5分鐘。最後,再讓病人下床站立步行。如果病人活動過程中感到體力不支,應當仍病人先休息,待體力恢復後再行活動。

2. 有胃管的病人在下床活動前需要先將鼻胃管夾閉,用別針將胃管固定在胸前衣服上,然後在下床活動。

3. 留置有尿管的病人,尿管要用別針固定於腰間外褲上。

4. 手術後身上有各種傷口引流管者,應將引流管一一固定妥善後才可下床,避免拉扯及滑脫。如果是負壓吸引球,則可放置於外衣口袋內;如果引流管接有引流袋或者引流瓶,則可將引流管用固定夾固定於衣服上。

5. 下床活動好處多,但是在下床活動前一定要準備妥當。病人術後早期體質較虛弱,要做好安全防護措施,預防跌倒。

14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關於你從未聽說過的最危險疾病的10個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