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命長的人,善於養氣,如能養好三種“氣”,更容易長壽。
長壽是每個人都期待的,科學、生活水平的提高,也為長壽創造了更好的條件,反過來,也給人們帶來更大的吸引力——對美好生活的無限留戀。
在我們的傳統文化裡,歷來就不乏長壽的人、以及長壽的傳說。傳說中的盤古、彭祖,都是非常長壽的人,只是他們的壽命,已經有點脫離現代生物學的認識範疇。
但唐代孫思邈的長壽記載,大概在120歲左右的壽命,卻和現代生物學出奇地接近。可見,我們並不能單純地認為,古人的長壽就是荒謬的,或許也有存在有部分個例,這才是辯證的眼光。
古人對於長壽的闡述,有各種各樣的觀點,所謂百家爭鳴,客觀點說,難免良莠不齊。但比較被大家公認的一點,那就是“養氣”。這個精神,也高度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之中。比如我們常說的“氣勢好、神氣足”等等,都是受“養氣”之說的影響。
在中醫理論裡,“氣”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一切生命活動的動力。中醫所倡導的“精、氣、神”,更和傳統養生密不可分。
可是,“氣”是一種無形的、不可觸控的物質(用物質可能不是很嚴謹,但實在找不到更合適的名詞),如何才能“養氣”、以更長壽呢?
總的來說,古人的養氣長壽,大約就在三個方面,這“三種氣”養好了的人,身體也會更健康、更長壽了:
1、養“神氣”需慎言語:
所謂“神氣”,也可以看作意識,意識和身體的關係如何?意識是主宰、支配身體的無形之氣。神氣潰散的身體,無異於“行屍走肉”。所以,想要長壽,首先就得養護好體內的“神”。
就從我們說話來分析,看似就是“張口而來”,可為何有的人能做到口若懸河、邏輯縝密,有的人只能胡言亂語、前言不對後語?這就是有沒有用“神”的問題。當長期極度用腦思考問題時,我們也會說“太傷神”,諸如此類,都是和“神氣”有關的。
俗話說“禍從口出”,也有“言多必失”之說,誇誇其談的人大多神浮氣燥。所以,古人養生提倡“靜以養神”,《黃帝內經》也有“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描述。認為養神需要寡言靜養,神氣充足了,“神”才能安守體內,健康長壽也就隨之而來;
2、養“心氣”需忌狂喜:
現代人常說要笑口常開,精神愉悅才能長壽,但需要注意的是,“喜”也是有度的,過度的狂喜,不但不能使精神舒暢,反而有損“心氣”。中醫有“暴喜傷心”之說,心理情緒的劇烈變化,能擾動體內的氣機,而狂喜、暴喜,正是耗散心氣的一種。
為什麼狂喜的時候,會有“笑彎了腰、緩不過氣來”的表現?因為“喜則氣緩”,而暴喜則耗散心氣,從而心腎不能相交、水火不能既濟,對健康長壽是很不利的;
所以,“喜”有益身心,最好是那種心裡淡淡的喜悅、可控的愉悅感,呵呵笑起來就是最好的“喜”,才是對心氣最好的養護。心氣平和,心神才能得養,健康長壽也就不遠了。
3、養“正氣”以踏實做人:無論如何,人是一個社會屬性很強的生物,也不可能單獨地生存在世上。而深諳健康長壽之理的人,會養好自己的“正氣”。所謂“正氣”,可以分兩個方面來看。
一個方面,也就是內經所說的“正氣記憶體,邪不可幹”的正氣,通俗地說,就是機體的“抵抗力”,比如氣血充沛,使外邪無法侵襲機體,也就是養“正氣”的一種;
另一個方面,其實就是我們的“膽氣”。所謂“膽氣壯則心不虛”,中醫認為,膽主決斷,膽氣充足,人的決斷力、底氣才足。
決斷力好了,人肯定也更偏於勤奮向上,對生活也更具有樂觀精神,最主要的,不心虛、不氣頹,心情緒很少受到干擾,更容易獲得真正的平靜,也是非常有利於健康長壽的。
養正氣需要做的很多,比如調理氣血,比如獲得足夠的營養,也有恬淡虛無、精神境界上的修養,培養正確的價值觀等等,都是養護“正氣”的手段。
總之,長壽是每個人都期待的,做好上述三個方面,養好“神氣、心氣、正氣”三種氣,相信,健康和長壽會離我們更近一些。祝君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