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冬季是一年間最後的三個月,始於農曆的立冬,止於次年的立春,約為公曆的11、12月份及次年的1月份。冬季為一年中最冷的季節,寒氣當令,故稱為“寒冬”。冬季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個節氣。

《黃帝內經·寶命全形論》言:“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意思是說,天地之間,萬物俱備,但其中沒有什麼東西比人再寶貴的了。人要依賴天地之氣而生存,還要順應四季的變化規律而成長。大量的科學資料和歷代人們的生活實踐均表明,自然界中的物質是人和一切生物生長、發展的基礎,而生物的生長化收藏的不同變化,同時也受四時季節變遷的制約。人亦如此。比如春夏季節,氣候溫熱,人體的陽氣行於體表;秋冬季節氣候寒涼,人體的陽氣內斂閉藏。由於人的這種適應性變化,在生理上方能進行正常的新陳代謝活動,從而促進機體的成長和發育。我們的先人早在兩千多年前就認識到“天地相通,天地人相應”,並積累了許多順應自然、因時制宜以養生保健以及防治疾病的經驗和理論,成為當今養生學的重要內容。

《黃帝內經·天元紀大論》援引《太始天元冊》曰:“太虛寥廓,肇基化元,虛皇轉運,變易淵玄,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布氣真靈,總統坤元,九星懸朗,七曜周旋,曰陰曰陽,曰柔曰剛,幽顯既位,寒暑弛張,生生化化,品物鹹章。”此段經文意指清淨的廣宇,始立於造化真元。萬物皆因此得以生長化生。木、火、土、金、水五運迴圈執行而成一年四季,九星運轉,陰陽相濟則有晝夜寒暑,才會有宇宙萬物的生生化化等相對平衡的生長變化。

冬季是氣候寒冷的季節,給人的深刻印象是寒冷。人們常說“寒冬臘月”、“數九寒天”、“冷在三九,熱在三伏”。此書僅介紹節氣之由來及冬季之“三九”。

二十四節氣,在自然界的氣候和溫度變化上,顯示出明顯的階段性。尤其是季節中的“二至”與“二分”,具有重要意義。張景嶽認為:“由四季而分八節,則春秋有立而有分,夏冬有立而有至。四季何以言立?立者建也,謂一季之氣,建立於此也。春秋何以言分?分者半也,謂陰陽氣數,中分於此也。故以刻數之多寡言,則此時晝夜各得五十刻,是為晝夜百刻之中分。以陰陽之寒暄言,則春分前寒而後熱,秋分前熱而後寒,是為陰陽寒熱之中分。以日行之度數言,則春分後,日就赤道之北。秋分後,日就赤道之南,是為日行南北之中分。故春分曰陽中,秋分曰陰中也。夏冬何以言至?至者極也,言陰陽氣數,消長之極也。故以刻數之多寡言,則夏至晝長五十九刻,夜長四十一刻,冬至晝長四十一刻,夜長五十九刻,是為晝夜長短之至極。以陰陽之寒暄言,則冬至陰極而陽生,夏至陽極而陰生,是為陰陽寒熱之至極。以日行之度數言,則冬至曰陽始,夏至曰陰始也。”從以上論述可知,古人不僅從陰陽氣數分析四時變更,並且明確指出太陽是決定四季的關鍵。

所謂“三九”,是指立冬後的第三個九天,約在公曆1月的中下旬。為什麼冷在三九呢?古人認為這是陰陽消長轉化及氣數的緣故。若按通俗的說法,用現代氣象學原理來講,更容易被更多的人理解和接受。

之所以冷在三九,這與當時地面吸收和散發熱量的多少及太陽輻射的情況有關。冬至這段時間雖然白晝短,地面吸收的太陽輻射熱量最少,但由於這時地面散發的熱量還多於吸收的熱量,因而天氣還不到最冷的時候。近地面的空氣溫度還要繼續降低,當地面吸收到太陽熱量幾乎等於地面散發的熱量時,天氣才達到最冷的時候。到了“三九”以後,地面吸收的熱量又將多於地面散發的熱量,近地面的空氣溫度也隨著逐漸回升,因此,一年之中最冷的時候,一般出現在冬至後的“三九”前後。

“九九”是中國北方,特別是黃河中下游一帶習用的雜節,是指一年中由較冷到最冷並再回暖的時間段。把這些日子每九天化為一個時間段,共分為九段,順次稱為一九、二九、三九……到八九、九九,共計81天,即所謂“數九寒天”。“九九”的第一天是從冬至開始,換句話說,冬至這天作為一九的開始,即從公曆的12月22日或23日開始,依日序每隔九天算一九、二九、三九……直到驚蟄前二或三天而為九九。冬至日期基本上是固定的,因此,九九日期除閏年最後的九九開始日期提前一天外,其餘各九天開始與終止日期都是不變的。

九九是對冬季各段時間氣候的記述,對人們掌握冬季天地變化非常有用。中國北方流傳著這樣的民謠:一九二九難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抬頭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意思是說,冬天的三個月,氣候寒冷,草木凋零,昆蟲入蟄冬眠,所以把冬天叫做“閉藏”。水結冰,地凍裂,陰盛陽衰,宜保護陽氣。

按現代的話說,冬季氣候以寒冷為主,時有寒流襲來,可使氣溫驟降;風雪之際,氣溫更低;冰天雪地,地凍、河水結冰,多在三九,為一年中最冷的時期。亦有應寒而卻暖的天氣,所以,冬季在禦寒防凍的同時,還要防非時之暖。

由於地理位置之不同,冬季各地也不都是寒風刺骨或寒氣逼人。譬如每年最冷的一月份(公曆),東北最北部平均氣溫為零下30℃左右,漠河為零下30.6℃;長城南北,秦嶺、淮河以南,一月份平均氣溫為零度以上;閩南和嶺南地區一月份平均氣溫10℃左右;南沙群島最南部一月份平均氣溫達到25~26℃。

中醫學認為,津液對維護機體及臟腑功能的正常具有重要作用,有了津液,臟腑方有生命的活力,才能正常地運轉。而腎與膀胱主水液(包括津液)代謝的平衡,若腎病失其主水之職,體內水液代謝就會失調而引起水腫、痰飲等病症。到了冬季,寒氣當令,寒為陰氣,過寒則為陰邪。由於氣候寒冷,使人體陽氣收藏,氣血趨向於裡,面板緻密,氣溼不能從體表外洩,經腎、膀胱的氣化,大部分變為津液而散佈周身,唯將極少一部分化為水,下注膀胱成為尿液。由於氣候的變化,無形中就加重了腎臟的負擔,所以,到了冬季,腎炎、腎盂腎炎、遺尿、尿失禁、水腫等病就容易復發或加重。

冬季以寒氣為主,當氣溫降至零下4℃時,人們就感到寒冷,若人們不能應時增添衣被,寒冷即可使人抵抗力下降,心、胃、肺等臟器的功能紊亂,甚至引起氣管炎、胃痛、冠心病復發,使感冒、關節痛、咳嗽、風溼性關節炎、高血壓等病發生或加重。

寒性凝滯,是為陰氣勝。醫諺:“熱者行,寒者凝。”《黃帝內經·舉痛論》言:“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踡,縮踡則脈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得炅(即熱)則痛立止。因重中於寒,則痛久矣。”“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按之則血氣散,故按之痛止。”“寒氣客於厥陰之脈者,絡陰器繫於肝,寒氣客於脈中,則血泣脈急,故脅肋與少腹相引痛矣。”“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寒氣客於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後洩腹痛矣。”

寒證是老年人冬季易患的一種病症。由於老年人血管硬化,血液流動不佳,血液黏稠度高,一旦寒邪侵襲,可引起周圍血管收縮而使血壓升高,血液稠度、黏度增高,甚至引起腦血栓形成或腦溢血、冠心病。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中醫說:烏雞被人們稱作"名貴食療珍禽",是女性養腎保健滋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