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黃帝內經有句話叫“正氣存內,邪不可幹”,意思是說人體的正氣調和均勻充沛,那麼病邪就不會侵犯人體,不至生病。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邪氣能夠在人體記憶體在,必然有身體虧虛的一方面,也就是外因必須通過內因產生影響。

有一個成語叫趁虛而入,大概也說的是這個意思,也就是說所有的病症,幾乎都是有虛損的因素在內。這如同一個人經常上火,必定有陰虛陰液虧損的內因;或者說一個人經常溼氣重,必定有陽氣虛脾胃虧虛的內因。

道理在於,陰液虧虛不能制陽,導致陽亢經常產生上火的現象;如果脾胃虛、陽氣虛,不能運化水溼痰溼,導致溼邪反覆發作,諸如此類,不枚勝舉。

因此有時候,降火的重點在於滋陰,祛溼的重點在於健脾胃,這是治病求本,固護正氣的思維。

因此,黃帝內經也有大量關於正氣邪氣的描述,說正氣是用於護衛身體健康的,邪氣是外因,是導致身體發病的外部因素;正氣起主導作用,外因必須通過內因產生病證。

病因和病因學說

病因,是導致疾病發生的原因,又叫致病因素。如,引起感冒的原因,中醫認為是風寒、風熱或者暑溼等,西醫認為是細菌、病毒等。

病因學說,就是研究各種致病因素的性質、致病特點及其所致病證的臨床表現的理論,是中醫基礎理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中醫學非常重視各種致病因素在疾病發生髮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認為疾病就是各種致病因素導致機體動態平衡失調的結果。即在一定條件下,致病因素妨礙了機體正常生命活動的進行從而引起病理狀態。

中醫病因學說認為,致病因素種類繁多,總體來說可歸類為以下四類:外感性致病因素(包括六淫、疫癧邪氣)、內傷致病因素(主要涉及七情內傷、飲食失宜、勞逸失度)、病理產物性致病因素(主要包括痰飲、瘀血),其他致病因素(包括外傷、蟲獸傷、寄生蟲)等。重點內容是外感性致病因素、七情內傷、痰飲、瘀血。

這些因素作用到人體,當人體調節能力低下,不足以糾正機體以恢復動態平衡的時候,就會引起某些功能和形質的失調或損害,導致疾病發生。由於病因種類不同,其性質各異,所導致的病證也不同,這都是病因學說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探求病因的方法

中醫病因學說探求病因的方法除了直接詢問法之外,主要特點是辨證求因。

1 直接詢問法

即當患者得病之後,醫生直接詢問什麼原因引起的疾病,如患者腹痛,需要詢問腹痛原因,如果患者回答是冷飲所致,醫生就可以判斷是寒飲食所傷,直接詢問法是中醫病因學的一個重要方法。

2 辨證求因

辨證求因法,是中醫最具特點的一個認識病因的方法。所謂辨證求因,就是以臨床表現為依據,通過分析病證的症狀、體徵來推求病因,為治療用藥提供依據,這種方法稱為辨證求因,又稱“審證求因”。

中醫認識疾病,不僅僅依靠直接詢問,還要根據患者感受某種致病因素之後臨床上所作出的反應、出現的症狀和體徵,通過對症狀、體徵的分析來推求原因:(如,天氣冷,患者感受風寒邪氣,如果人體表現出來的症狀是惡寒、頭痛,鼻流清涕、脈浮緊等表現,根據感受風寒邪氣,又有頭痛、惡寒、流清涕、脈浮緊的表現,就可以判斷為風寒表證,表示感受風寒邪氣;如果雖然患者感受風寒邪氣,但患者臨床表現出現流黃涕、咽痛、脈浮數的表現,這一組症狀和體徵,中醫推求出來的病因就是“風熱表證”。雖然是感受了風寒邪氣,但是由於患者體質陽熱偏勝,風寒邪氣依從於陽熱體質表現出來的證候、體徵是一派熱象,這時辨證出來的“因”就不再是風寒,而是風熱邪氣。

中醫辨證求因不是最初的“一級病因”,而是“一級病因”作用在人體後辨證得出的證候的一個分類,又叫作“二級病因”。中醫辨證求因是中醫病因學說不同於西醫病理學的一個重要特點。

生病就是體內正氣打不過邪氣

邪氣包括大自然裡面的風寒暑溼燥火等,也包括身體內氣滯血瘀痰溼等病邪,人體生病,必定有臟腑虧虛,氣血陰陽虧虛的內部原因,導致邪氣不能正常代謝驅除。

就如同年輕人,臟腑精氣充盈,自然很少病痛,而老年人臟腑日漸虛衰,必定各種病邪趁虛而入,導致各種雜症重生。

因此,很多中醫的有名方藥,在治病的同時,都是補虛扶正驅邪同用,時時注意顧護正氣。

當正氣遇到邪氣,一場戰爭的爆發就是無法避免的了。一方為了自己的發展侵犯他人,一方為了自身的安危奮起反抗。下面我們來解讀兩則醫案,從中體驗正與邪之間展開的這場激烈的戰爭。

病案1

王某,男,29歲。因勞累汗出受風,發熱3日不退,體溫在38。5〜39.6℃之間,服阿司匹林、泰諾等退熱藥後,汗出,熱退,但4〜6小時後,體溫即升至原高度。惡寒發熱,惡寒時加蓋三床棉被仍覺冷,隨即發熱,無汗,關節痠痛。舌紅、苔白,脈浮弦數。

這是一例非常典型的外感風寒邪氣而引起的感冒發熱病例。我們這裡,重點對幾個症狀進行分析,來體會一下正邪交爭的過程。

▌1.惡寒(怕冷)

當我們經受了一次別人的惡意攻擊後,做出來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提高警惕,避免再次遭到襲擊。人體也是一樣。剛剛經受了一次風寒邪氣的侵襲,人體對風、寒這樣的自然現象會變得異常敏感。遇到一點點風吹草動,人體馬上會緊張起來。表現出來的就是感冒後,患者會出現怕風、怕冷這樣的症狀。

惡寒是中醫判斷外感病病位最重要的症狀之一。所謂“有一分惡寒,便有一分表證”。只要還有惡寒的現象存在,就說明邪氣還在體表,就需要用發汗解表的方法來治療。惡寒消失,不外兩種情況:邪氣被正氣驅趕出人體;或者邪氣進一步深入到機體內部,病情加重了。俗話講“好了傷疤忘了疼”。傷口還在疼痛流血,人就會隨時警惕不要再受到傷害。一旦傷口痊癒,頭腦中的這根弦也就鬆下來了。

▌2.發熱

發熱是外感病中最常見到的症狀之一。無論感受的是寒邪還是熱邪,都可以出現發熱的表現。

這熱是從何而來的呢?

奧運會場激烈的角逐,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無論賽場內多麼的涼爽,對峙的雙方選手仍是大汗淋漓,身熱難耐。說明一個道理,交戰是一個非常消耗能量的過程,交戰會產生大量的熱。人體也是一樣。當邪氣來襲,正氣奮起抗爭的時候,正邪之間展開的激烈戰事,帶來了大量的熱。

▌3.汗

當人體遭遇外邪侵襲時,通常會採取三種方法,將邪氣驅逐出體外。這三種方法分別是:汗、吐、下。如果邪氣在體表,人體會通過發汗,讓邪氣從表而走;如感受風寒邪氣後,在沒有服用任何藥物的情況下,人體也可以出現遍身汗出,熱退神清氣爽。所謂“體若燔炭,汗出而散”。中醫根據人體自身的規律,發明了汗法,幫助人體更好地通過發汗的方式,把停留在體表的邪氣驅趕出去。

如果邪氣在上,如吃了一些不乾淨的食物,胃會馬上作出反應,希望把這些對人體有害的物質排出去,就會表現出噁心、嘔吐。如果這些不乾淨的食物繼續向下到達了腸,腸就會通過腹瀉的方式,把這些髒東西排出去。這就是我們平時因為飲食不潔導致的急性腸胃炎的發病過程。

以上是邪氣從外侵襲人體,人體正氣奮起反抗的過程。對於這種外感性的疾病,中醫一般主張速戰速決,儘快地將邪氣驅趕到體外。如果治療不當,邪氣沒有被清除乾淨,反而停留在身體裡,邪氣就會對正氣造成不斷的耗傷,發展成更加嚴重的疾病,中醫稱為“閉門留寇”。

中醫對外邪的處理思路,實際上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反映。中國自古尊崇“和為貴”的思想,希望成就“睦鄰友好,和平共處”,構建“和諧社會”。即便是對於自己的仇敵,也同樣顯示出無比的寬巨集,所謂“殺人不過頭點地”。對於外邪,中醫採用的方法,與西醫"對抗”的思路有著本質的差別,中醫永遠允許外邪存在,只是不要給我們的健康造成危害就可以了,所以策略是“驅逐”。

內傷病的發病過程,與外感不同。外感是有外邪來侵犯,內傷病中的邪,卻常常是我們自己親手培養出來的。我們暴飲暴食,酷愛肥甘厚味、生冷黏膩,就是在努力培養痰溼之邪;我們性情急躁,怒火常燃,雷霆常作,就是在培養肝火之邪;我們多愁善感,孤獨自閉,鬱鬱寡歡,就是在培養氣鬱血瘀之邪;我們徹夜不眠,房事無度,緊張焦慮,就是在為中風奠定基礎。人體陰陽平祕的正氣,確實敵不住如此繁多的邪氣來打擊,最終敗下陣來,一場曠日持久的正邪之爭,以邪勝正負作了了結。

下面我們還是繼續品讀醫案,來加深一下對內傷疾病的認識。

病案2

丹溪治浦江鄭君,年近六旬,奉養膏粱。仲夏久患滯下,又犯房勞,一夕如廁,忽然昏僕,撒手,遺尿,目上視,汗大出,喉如拽鋸,呼吸甚微,其脈大而無倫次,可畏之甚。此陰虛而陽暴絕也,急令煎人蔘膏,且與灸氣海穴,艾壯如小指,至十八壯,右手能動,又三壯,脣微動,參膏成,與一盞。至半夜後,盡三盞,眼能動,盡二斤。方能言而索粥,盡五斤而利止,十數斤全安。

這則醫案是金元時期一位非常著名的醫生朱丹溪的醫案。

案中的患者,就是由於長期在飲食勞逸方面失常,最後導致了中風病的發生。由於是文言文,這裡稍作註解。

案中講到,這是朱丹溪治療鄭老先生的一則醫案。鄭先生快六十歲了,平素生活條件比較優越,所進飲食以肥甘厚味為主。房事活動也不太節制。一天晚上上廁所時,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雙手張開,小便失禁,雙眼上吊(俗稱翻白眼),大汗淋漓,喉嚨裡痰聲隆隆,如拉鋸。呼吸非常微弱。

從這例醫案,我們可以看到,中風病發生的幾個重要的因素:痰溼,腎虛,肝風。

一般情況下,我們的脾會主持運化水谷;但由於長期大量的食用肥甘厚味,脾的工作壓力過大,脾會疲勞;肥甘厚味無法得到正常的運化,就會聚集在身體裡,形成痰溼。這是由於我們的飲食失宜,損害了正氣,培養了痰溼之邪。

一般情況下,我們的腎水會為肝木作好滋養、涵蓄的工作,使肝木性情舒展而不暴烈。但由於房事不節制,對腎水的消耗過度,肝木得不到充分的滋養,性情就越發的急躁,或表現為肝火,或表現為肝風。此例即屬肝風內動。

痰溼也好,肝風也罷,這些邪雖然在體內,但是如果人體此時注意培補自己的正氣,邪氣還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但一般在沒有發病之前,我們的確很難意識到這種危險。

直到有一天,災難來到面前。對於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來說,大便的問題,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尤其對於兼有便祕症狀的朋友,大解是一個非常消耗正氣的活動。這位鄭老先生,就是由於大解時,正氣消耗太過,肝風邪氣趁其虛弱,帶領痰溼邪氣一路上衝,形成了中風病。邪氣強盛,正氣不敵,一敗塗地,才有了上面的表現。

內傷病的形成,實際上是由於我們在飲食、情志、勞逸等生活方面的不檢點,造成了體內正氣的不斷損耗,邪氣的不斷增長,最終正不勝邪而發病。可見,內傷病的發生,往往都是非常緩慢而隱蔽的。

同樣的,疾病一旦形成,想讓人體重新回覆到陰平陽祕的狀態,也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所謂“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中醫對內傷病的治療,也就更崇尚大家所熟識的兩個字"調理”。隨著現代醫學的興起,抗生素在外感病領域的廣泛應用,中醫的陣地日漸衰少。中醫逐漸成了多數國人的無奈之選,被放在選項單的最末位。相應的,中醫治療內傷病的優勢也逐漸鮮明,“調理”才成了中醫的代名詞,中醫也從此才成了 “慢郎中”,實際上,中醫自古有“治外感如將,治內傷如相”的說法。

中醫不是慢,而是當快則快,當慢則慢。你認為中醫在應對外感病方面,有哪些優勢和不足呢?

記得關注。

最新評論
  • 1 #

    叫他陰陽幹衡,人就不得病了,

  • 2 #

    燥不感冒。應為正確。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新疆駝奶粉都有哪些好處,哪些年齡段的人可以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