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研究表明人的血壓波動是有一定規律的,在正常情況下,血壓在晝夜24小時內呈週期節律性變化。
清晨,一覺醒來血壓呈現持續上升趨勢,上午9~11時達到高峰;然後逐漸下降,到下午3~6時再次升高,隨著夜幕降臨,血壓再次降低,人睡後呈持續下降趨勢,午夜後至覺醒前這段時間,直壓又有少許波動,但總的趨勢是低平的。這“二高一低”的時間是高血壓的危險期。
由於老年人多患有動脈硬化,使血管彈性減弱,血壓自動調節作用減低,故夜間血壓下降的更為明顯。當血壓下降至低於自動調節能力的下限時,血流緩慢,腦部血流量明顯減少,嚴重時可發生腦梗死。傳統降壓藥的服用法一般為每日3次,或臨睡前服用。應該說,這種服法是欠合理的,不僅不能理想地控制血壓,甚至增加了誘發腦梗死的危險性。
合理的服藥時間應根據藥物型別和劑型中以選擇。如短效降壓藥每日3次,第1次服藥時間應在清展醒後即服(不等到早餐後或更晚),最後1次應在下午6時之前。也就是在血壓高峰出現前半小時至1小時給藥效果最好。不可在睡前或更晚時服用降壓藥。
長效、緩釋製劑每日只服用1次,應清晨醒後即服用。經研究發現,這種服用方法對防止上午血壓升高有重要的意義,既能使白晝的血壓得到良好的控制,又能預防夜間的血壓過度下降,起到穩定24小時血壓的目的。同時,實踐已證實,這樣服藥比均衡給藥的腦卒中發病率低50%~70%。
當然在臨床上有一種特殊的情況,就是反杓型高血壓,典型特點為夜間血壓升高,這類人群在服用降壓藥物的時候,就需要通過24小時需要監測的結果,找到每天血壓升高的高峰期,往前推一個小時服用降壓藥物,能起到良好的降壓效果。
所以說降壓藥物的服用時間既有普遍性原則,也要根據自身血壓波動情況進行相應的調節,只有這樣才能平穩降壓,避免血壓劇烈波動,預防或者延緩併發症的發生。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