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身體好不好,低頭看看腳,3個表現,或在提醒需要調理了。

在中醫眼裡,我們的身體是一個完整的機體,這個觀點在《黃帝內經》有大量的描述,比如:“有諸內必形諸於外”,“上病下治、下病上治”等等,都是中醫整體觀念的具體體現。

與現代科學分門別類到了極致的做法不同,中醫更講究“以不變應萬變”,無論身體的陰陽氣血如何變化多端,也就“望聞問切”四診法安然面對。這個方法,對我們普通人養生來說,是很有指導價值的。

四診法裡,除“切診”、也就是我們俗話說的“看脈”需要相當的經驗之外,其餘三種,都是我們普通人完全可以掌握的,說白了,也就是一些生活的技巧、經驗總結而已。

在中醫養生裡,有“足為諸陽之本”的說法。所以,我們完全可以說,身體好不好,不妨低頭看看腳。這也完全符合中醫“上病下治”的精神,也屬於“望診”。

以下3個腳上的表現,或能提示身體的真實情況,並提醒我們及時調理:

1、腳涼腳冷:

“陽虛則寒”,腳涼腳冷,多數是陽氣不足的表現。氣血充沛、陽氣充足的人,雙腳會暖和而有力度,腳上的肌肉也豐滿而柔軟,能輕鬆完成各種彈跳、行走等動作。

如果經常覺得自己雙腳發涼,甚至冒冷氣,到了冬天,在被窩裡捂一整晚還是冰涼。即使氣溫較高的夏天,雙腳不覺得發冷,也會有腰痠背痛等感覺,這些情況,一般都是機體的陽氣不足了。

這時候怎麼辦?首先改掉自己的不良習慣,比如不要熬夜,別吃生冷寒涼食物,少吃滋膩厚味、難以消化的食物,如肥豬肉、生花生、綠豆之類。如果有點腹瀉,就暫時別吃海鮮等寒性食物。

比較簡單的調理方式,在注意保暖,不要熬夜的同時,自己堅持每天下午申時(4點到6點)揉按腎俞穴(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晚上睡覺前,用艾葉花椒熬水泡腳,同時揉搓兩隻腳掌,按壓腳心湧泉穴,每次5到10分鐘,改善效果還是不錯的。

如果雙腿怕冷又發熱,可能是陰陽兩虛,或者更多是陰虛生熱,可以適當吃點清補食品,如綠豆、銀耳、蓮子等,其它如瑜伽、太極、慢跑,都是可以的。

2、雙腳腫大:

過去,人們長途走路後,雙腳會有點腫大,休息幾天才能慢慢消失。中醫認為,肺、脾、腎三髒都可以引起雙腳浮腫。

因為“脾主運化水溼”,脾虛溼盛時,雙腳常會有點水腫,尤其以腳踝部位明顯一些。所以,腳上浮腫,大多應該及時健脾利溼。

健脾利溼的飲食調理,可以用山藥、芡實、薏米、紅棗熬粥,如果偏於寒溼,可以略加點生薑,脾與溼熱,可以加點綠豆。

一般來說,雙腳浮腫不要忽視,建議儘快看醫生。

3、膝蓋痠軟,手腳不溫:

我們的膝關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節,中醫有“膝為筋之府”的說法。如果經常覺得膝蓋痠軟、發涼,但並沒有特別的勞累時,一般都是氣血虧虛的表現。

很多女性朋友,在生理期、哺乳期常有膝蓋痠軟的感覺,足以說明,膝蓋痠軟發涼,和氣血不足有很大關係。

這種調理,平時可以用艾葉、生薑、花椒、紅花熬水泡腳,既能溫暖雙腳,還可舒緩疲勞。

此外,經絡穴位按摩,對膝蓋痠軟發涼,也有不錯的調理效果:

1.按摩湧泉穴:湧泉穴是養生大穴,可以用自己雙手互換,揉按對側腳心的湧泉穴,每晚睡覺前做一次,順時鐘揉按100次,然後揉捏腳趾頭,每根腳趾揉捏100次左右。

2.揉氣街穴:氣街穴又叫氣衝穴,位置在大腿根的內側,屬於足陽明胃經。睡覺前用拇指點按氣街穴,先按後揉,反覆進行,直到小腿、腳底有熱氣下流的感覺為止。

3.拍打腎俞穴:腎俞穴屬於足太陽膀胱經,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腰眼”,可以用自己的手掌,輕輕拍打腎俞穴,有促進膀胱經氣血執行的效果,對改善腰膝痠軟發涼很有幫助。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童子尿煮蛋,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它真的大補嗎?聽中醫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