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代人對哪一種中草藥比較關注?應該是滋補類。
在數不勝數的中草藥寶庫裡,滋補類藥材是非常受人重視的。比如人蔘的補氣、地黃的補血等等。滋補類藥材雖然能“補虛扶正”,但在實際使用的時候,也還是有一些注意點。比如補氣之品會有“上火”的可能,補血之品會有“膩胃”的可能。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一種滋補類中藥,也是補血之品,卻很少有“膩胃”,更難能可貴的是,它不但補血,還有養血活血、搜風解毒之功,這就是“何首烏”。
按照李時珍《本草綱目》說:性味苦甘微澀而溫,如肝、心、腎三經。能補益精血、潤腸通便。乃滋補良藥,不寒不燥,功在地黃、天門冬諸藥之上。
何首烏,顧名思義,能烏須黑髮,滋補肝腎。所以,歷代醫家都將其視為“補血”良藥,重點取其入肝經、補肝血之用。
現代科學認為,何首烏不僅是藥食兩用的植物,還含有豐富的卵磷脂,可以促進脂肪代謝,降低體內脂肪,有養肝護肝之效。這一點,對於現代人的養生藥食是比較有用的。“營血”的問題,歷來是古今醫家所關注的問題。
何首烏對於營血的調理,可以確定的一點是,何首烏確有不錯的“補血”之功,對於血虛證候,是比較適合的。因為它分佈很廣,幾乎隨處可見,也是古代貧苦農家常用的“進補”食物。
而且,我們說的何首烏,一般指的是它的根莖,何首烏的藤蔓,其實也是一位中草藥,名叫“夜交藤”,主要用於失眠等問題。既然何首烏主要被用來補血,那麼,我們首先需要知道,“血”是什麼?
《靈樞.決氣》:何謂血?岐伯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何謂脈?岐伯曰: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
中焦就是指脾胃,那如何補血呢?
在中醫的觀點,其實並不關注“營血”本身的變化過程,更多關注的是營血的源頭,以及它的滋養和執行是否正常。所謂“生血”,就是讓脾胃更多地將水谷精微轉變、運化而成氣血,因此也有“藥補不如食補”的說法。
我們同時也應該理解,補血,其實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中醫說“有形之血不能速生”就是這個道理。
回過頭來重點說說何首烏補血的方面。
從李時珍在《本草綱目》的描述也好,歷代醫家對何首烏的闡述也好,足可看出來,它補血的效果確實是不錯的,不似地黃、阿膠那麼滋膩,又沒有當歸的溫燥之性。僅從“首烏”的名字來看,“發乃血之餘”,也就是說明它有不錯的補血之功。
同時,我們也應該了解,何首烏能補血,但用於補血時,也有幾點需要注意之處:
1、何首烏“制”用才補血:現代人有個習慣,認為“新鮮的”就是更好的。因為何首烏分佈廣泛,到處都有,如果是自己採挖回來的新鮮何首烏,直接吃是不能補血的,而需要通過“炙炒”
而何首烏的炙炒,也有比較特殊的流程,古法炮製何首烏,大致如下:新鮮何首烏搶水洗乾淨,再用“淘米水”浸泡三日夜,用“竹刀”颳去粗皮,切成小塊,並用“黑豆汁”充分拌勻,放入密閉的陶器內,隔水蒸透,最後取出晒乾。
裡面有幾個關鍵詞:淘米水、竹刀、黑豆汁。尤其竹刀,古人認為何首烏屬於“木”性,被金剋制,不宜接觸金屬器具。而用黑豆汁炮製,能加強何首烏補血滋陰之功。
2、何首烏有紅白之分:雖然,何首烏的根莖整體上是有“花紋”,但肉質卻有兩種顏色,一種偏白、一種偏紅、有點中醫藥基礎的朋友都知道,這個顏色有何奧祕。色白者偏入氣分,善於搜風止癢止眩;色紅者偏入血分,善於滋補營血,養血安神,這是需要注意區分的。
3、何首烏服食的時機有特點:一般來說,何首烏大多製成藥丸、所謂“煉蜜為丸”後進食。含有何首烏的製品,最合適的時機是“空腹”,也就是飯前服食,如果沒有其它的問題,可用少許溫黃酒送服。
4、何首烏的忌口:大多中草藥都有“忌口”之說,比如人蔘忌蘿蔔。何首烏也一樣,它的忌口是“忌諸血”,也就是說,肉食之類不適宜同時進食,所以,用何首烏燉湯的做法,是有違這個宗旨的。此外,它忌鐵器的特點,也需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