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健康2021##非常病例##你的骨骼老了#

糖尿病中醫稱“消渴”,其中以尿多為主要症狀稱為“下消”。“下消”的出現是消渴病影響到腎的功能了。

消渴病在六經辨證中屬於厥陰病。厥陰病病則疏洩太過,風動火鬱,耗氣傷陰。陰虛主要在肺,肺燥津傷,口渴多飲是“上消”;陰虛主要在胃,胃熱熾盛,多食易飢是“中消”;陰虛主要在腎,腎陰虧損,尿多腰痠是“下消”。

腎司二便,主收藏。腎陰虧虛,腎不能收藏,就會出現尿多,尤其是夜尿頻繁;腎主骨,開竅於耳,而腰為腎之府,所以腎陰虧虛多伴見腰膝痠軟頭暈耳鳴;腎藏精,肝藏血,消渴病疏洩太過,風動火鬱,又能耗傷精血,或可見面板乾燥瘙癢,口唇乾燥;久病陰損及陽,陰陽兩虛,又可兼見四肢不溫,畏寒肢冷,陽痿或月經不調諸證。

針對“下消”腎陰虧損的病機,治療的基本思路就是滋陰固腎,代表方是六味地黃丸。六味地黃丸組成包括:山藥,山茱萸,熟地,茯苓,澤瀉,丹皮。

熟地,山茱萸--固腎益精

山藥--固攝精微

茯苓--健脾滲溼

澤瀉,丹皮--清洩鬱熱

如果夜尿頻多,可加益智仁,桑螵蛸固精縮尿;如果陰虛火旺,兼見五心煩熱,盜汗失眠,可加知母,黃柏滋陰瀉火;如果氣陰兩虛,兼見短氣乏力,睏倦懶言,可加黨參,黃芪,五味子,麥冬益氣養陰;如果久病及陽,陰陽兩虛,兼見怕冷,四肢欠溫,可加少量炮附子,桂枝溫腎助陽。

消渴病分“上、中、下”三消,表面看是根據症狀的偏重而分,實際是根據病機而分。消渴病總的基本病機是“陰虛為本,燥熱為標”,但具體用藥如何補陰,如何清燥熱呢?“上消”陰虧主要在肺,燥熱也是肺燥為主,所以補陰多用麥冬,天花粉這類補肺陰的藥,清燥熱也是選石膏,知母,天冬這類能清肺熱,入肺經的藥;“中消”陰虧主要在胃,燥熱也是胃燥為主,所以補陰多用玄參,麥冬這類偏補胃陰的藥,清燥熱也是選石膏,知母,黃連這類偏清胃熱,能入胃經的藥;“下消”陰虧主要在腎,燥熱也是腎陰虛,陰虛火旺,所以補陰多用熟地,山茱萸這類固腎益精的藥,清燥熱多用知母,黃柏這類清熱瀉火,入腎經的藥。這也是為什麼中醫要將消渴病分“上、中、下”三消,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理順病機,更有針對性的處方用藥。

5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國醫大師呂景山對穴:清熱利溼退黃類 中脘—腕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