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穴功用】
中脘,又名胃脘、太倉、上紀、中管、胃募。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為任脈經穴,又為任脈與手太陽小腸、手少陽三焦、足陽明胃交會穴,胃的募穴,腑之會穴,回陽九針穴之一。有調升降、和胃氣、理中焦、化溼滯、祛痰飲之功。用於治療胃脘痛(類似急、慢性胃炎,菱縮性胃炎,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嘔吐、吞酸、食慾缺乏、腹脹、腸鳴、腹痛、便秘、腹瀉、痢疾、失眠等症。
腕骨,在手掌尺側,當第5掌骨基底與鉤骨之間的凹陷處,赤白肉際,為手太陽小腸經腧穴。乃本經脈氣所過,為之原穴。穴在手外側腕前起骨(豌豆骨)下凹陷處,故名腕骨。本穴具有疏散太陽經邪氣、清小腸之溼熱而退黃疸之功。用於治療頭痛項強、耳鳴、目生雲翳、頰頷腫痛、痄腮、黃疸、熱病汗不出、指攣臂痛、脅下痛不得息。
【伍用功能】
中脘為任脈經穴,胃之募穴,腑之會穴,任脈與手太陽、少陽、足陽明胃經之交會穴,有和胃氣、化溼滯、理中焦、調升降之功;
腕骨有疏散太陽經邪氣,清利小腸溼熱以退黃疸之效。
中脘以化溼為主;腕骨以利溼為要。二穴伍用,一化一利,溼去熱無以生,故退黃之功甚速。
【主治】
1.黃疸,證屬陽黃者。
2.反胃、嘔吐,證屬脾不運化者。
3.急性黃疸性肝炎。
【操作法】
中脘:仰臥,於(胸)岐骨(劍突)與臍中連線的中點處取穴。直刺0.5~1寸。
腕骨:側掌,掌心向前,由後溪穴直向上推,當兩骨(第5掌骨基底與三角骨)結合部的凹陷中取穴。從內向外側(從尺側向橈側)直刺0.3~0.5寸。
【經驗】
中脘—腕骨伍用,出自《玉龍歌》:"脾家之症有多般,致成反胃吐食難,黃疸亦須尋腕骨,金針必定奪中脘。"《玉龍賦》:"脾虛黃疸,腕骨、中脘何疑。"蓋脾為後天之本,有運化水谷精微和運化水溼的功能,若脾虛之人,則運化功能下降,水谷則不能變化精微,以致水溼內停,溼鬱化熱,溼熱燻蒸,膽液外洩,滲於肌膚而致發黃。治宜健脾化溼,分利小腸,導水溼從小便而出。故取中脘為君,以健脾利溼,佐以腕骨宣通太陽經氣,分利小腸,導水溼從小便而出。合而用之,升降功能協和,三焦通暢,水道通調,清熱利溼,利膽退黃之功益彰。
陽黃:為黃疸的一個型別。多因感受外邪,溼熱侵及肝膽,膽熱液洩,外滲肌膚所致。症見發熱口渴、身目呈橘黃色、小便黃似濃茶汁,食慾減退,噁心嘔吐,大便秘結,腹脹脅痛,苔黃膩,脈弦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