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現在的各種慢性疾病,不管是腦血栓,腦出血還是其它的血管病,都屬於“陰盛陽虛”證。也就是正氣不足,陰邪太盛了,所以各種“血管病”患者在冬天病情容易加重,這是因為人體在冬季屬於腎經當令,簡單地說就是值班,此時人體收藏的功能最強,根據“天人合一”的理論,冬季為收藏季節,陰邪的性質是凝聚,收藏和凝聚的性質相同,所以冬季必然助長陰邪的勢力,使患者陰盛陽虛的不良症狀加重,真陽元氣被陰邪抑制而不易生髮,心臟及腦血管便得不到足夠的氧氣供應,必然導致病勢加重。

然而現在很多醫生把這種情況解釋為:冬季寒冷,寒則收斂,就會使血管收縮,血液流動緩慢,造成心臟及腦血管的供血減少。開始一聽還似乎有點道理,但仔細的思考一下,就不是那麼回事了。

人的體溫是恆定的,在正常情況下,不管是夏季還是冬季,人的體溫都會保持在37度左右,所以血管的粗細也是恆定不變的,不可能隨著天氣的變化而變化,換句話說,如果人發燒到40度,他的血管是否會變粗?心臟供血就恢復正常了嗎?這顯然是一個非常荒謬的邏輯。而且血管病的病人每年都打兩次“季節針”也是非常錯誤的,非但起不了什麼作用,反而會損傷了自己的元氣,導致身體血流更慢,寒邪更重。

現在很多人對“寒、熱”其實也理解的不對,傳統中醫所說的“寒”和“熱”是人體過分收斂,凝聚或發散通串的意思,與外界溫度的寒熱不是一碼事,按照“天人合一”的道理,是針對陰陽而言,用自然界溫度變化的概念,只是比喻罷了,就是說,即使在夏天,人體的陰寒之邪偏勝,必須用熱藥(具有發散性質的)才能治癒,即使冬天人體“陽邪之火”偏盛,也必須用寒藥(具有收斂性質的)才能治癒,季節的寒熱與藥物的寒熱,沒有必然的關係,所以當人體內的陰寒之邪偏勝時,陽氣必然虛弱,新陳代謝必然緩慢,血管得不到正常的滋養,必然會變得脆弱,陽氣虛弱,蠕動功能必定虛弱,體內的垃圾不能及時排洩出去,血液必然粘稠,在如此情況下,必然導致各種血管疾病的發生。

其實人的陽氣減弱,血液流動緩慢,不僅會發生血管疾病,其它的各種慢性疾病也會頻頻發生。所以慢性病病人應該注意保養元氣,儘量不用寒涼藥物抽調元氣。應該按照六經辯證的辦法合理用藥,配合飲食及運動,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身體健康,治癒慢性疾病。

6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這幾個原因,可能讓更年期婦女缺鈣,強身健骨應該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