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邪已解,胃氣虛弱之嘔逆,時時噯氣而痞悶不除,可用旋覆代赭湯。
旋覆代赭湯
旋復花9克(布包),生代赭石24克(先煎),半夏9克,人參6克(或黨參9~12克),炙甘草5克,生薑9克,大棗12枚。水煎取450毫升,一日服3次,每次服150毫升。
本方原為治療“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而設,具有調補脾胃、和降逆氣、升清降濁的功效。
傷寒病經過汗、吐、下各法的治療,雖然寒邪已解,但胃氣已虛弱未能自和,升降失調而虛氣上逆,故心下痞硬悶堵,時時噯氣而痞悶不得除去。此為胃虛氣逆證,宜用此湯降虛氣之逆而和胃安中。
方中以旋覆花下氣除痰,並且鹹能軟堅,以治心下痞硬為主藥;以生赭石重劑而鎮浮逆之氣為輔藥;生薑、半夏辛而且降以除痞逆之氣,人參、大棗甘能緩中,補胃氣之虛弱,共為佐藥;甘草甘緩入胃,補虛安中為使藥。胃虛得補,痞硬得散,逆氣得降,濁降清升,故痞噫諸症均除。
後世醫家也常用本方治療由於胃失和降而致的氣逆嘔吐、反胃、噎膈、呃逆等病症。我常用此方合大黃甘草湯隨證加減治療神經性嘔吐。
例如曾治一女患者,每頓飯後立即嘔吐已一年餘,體重僅有35公斤左右,大便幹秘如羊矢,經北京幾個大醫院檢查均診斷為神經性嘔吐。
中醫辨證為中焦虛弱、胃氣上逆之證。投以本方合大黃甘草湯加減:旋覆花10克(布包),生赭石30克(先煎),半夏10克,黨參12克,甘草3克,生大黃5克,當歸10克,桃、杏仁泥各9克,全瓜蔞30克,生薑3片,伏龍肝60克(煎湯代水),有時以此方為基礎稍有加減。服約40劑,嘔吐止,大便通而嘔吐痊癒。體重明顯增加,治療前後判若兩人。類似病例較多,此不贅述。
我還常用本方配合半夏厚朴湯隨證加減治療梅核氣病。經驗方舉例如下:旋覆花10克(布包),生赭石30克(先煎),半夏10克,厚朴10克,茯苓18克,蘇梗10克,蘇葉6克,香附10克,烏梅2克,生薑3片,金果欖9克,水煎服。在此方基礎上可隨證稍事出入,對痰氣鬱結而咽中如有物粘阻,咯不出,咽不下,或兼胸脘滿悶等症有效。
旋復代赭湯適用於傷寒經汗、吐、下,解之後,心下痞硬堵悶,噫(噯)氣不除之證。但要注意如患者兼有大便洩瀉、腹中腸鳴者,則不能用之,應選用生薑瀉心湯。
如《傷寒論》中所說:“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幹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薑瀉心湯主之。”雖然二方都能治心下痞硬、噫氣,但本方適用於胃中虛氣上逆而致的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要記住大便洩者禁用;生薑瀉心湯則治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幹噫食臭,脅下、腹部有水氣而腸鳴下利者,但要記住心下痞而無腸鳴下利者不能用。若心下痞滿,不硬不痛,不噫氣,大便自通者,則須用半夏瀉心湯。三方都治心下痞證,但同中有異,臨證時須分辨選用。
近些年來,我曾用本方合通幽湯、大黃甘草湯加肉桂壯命火,隨證加減,治療過1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所致幽門不全梗阻者,症見朝食暮吐,大便秘結不下,腹部起包串走雷鳴,須到晚間嘔吐之後,腹部較舒,始能睡臥。對這種病狀稱“反胃”。
具體處方如下:旋覆花10克(布包),生赭石30克(先煎),半夏10~12克,人參3~6克,生薑3片,甘草3克,生大黃3克,當歸10克,白芍12~15克,檳榔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紫肉桂2~3克,熟地12克。
患者服藥2個多月而痊癒,免去了做手術。
每日一文,陪伴中醫人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