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前幾天,鄰居一個近70歲的老太太在一家理療館汗蒸,汗蒸後有些頭暈便回家休息了,第二天睡醒後頭暈更甚,遂去醫院就診,以高血壓入院治療,各種降壓藥均降不下來,一天後確診“腦梗塞”,常規治療半月後出院做偏癱康復。在這之前,我曾經多次提醒過這老太太不要去“發汗理療”,因為知道她有糖尿病,而且因為退休沒事做,所以喜歡去理療養生。#非常病例#

那為什麼發汗會對身體造成這樣的傷害呢?中醫認為:汗(屬津液)與血都是水谷精微所化,汗就是血,血就是汗,習慣上稱為“津血同源”。大量失血或大量失津液都會使人極度虛弱,梳理津液與血的關係,主要表現為兩方面:

1.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靈樞·邪客》所說:“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靈樞·癰疽》所說:“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都指明瞭此點。

2.血液正常地滲出脈外則為津液

這一說法可以從《靈樞·逆順肥瘦》敘述衝脈起止循行的一段話中體會山來,原文是:“夫衝脈者,五臟六腑之海也,五勝六腑皆稟焉。其上者,出於頏顙,滲諸陽,灌渚精……其下者,並於足少陰之經,滲三陰;其前者,伏行出附屬,下循跗,入大指間,滲諸絡而溫肌肉。”姜天敘在《風勞臌膈四大證治》中說的更為直接:“津液者,血之餘,行乎外,流通一身,如天之清露。”

由於津液是津液的組成部分,所以傷津脫液必定會導致血燥。因此,臨床上治療多汗津虧的患者,不要用放血療法,由於血液正常地滲到脈外則為津液,及“津血同源”的原因,反覆或大量的出血也會造成津傷液耗,所以臨床上有“亡血家,不可發汗”的告誡,與“養血亦可以生津”,“口渴嚴重的非生津能治,又當進一步與養血養陰同用”的體會(秦伯末《中醫入門》)。

《靈樞·營衛生會》又說到:“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這句“奪血”、“奪汗”的“奪”字,與《素問·通評虛實論》所說的“精氣奪則虛”的“奪”字一樣,可以解作“大量失去”或“過度耗損”。因為這是兩條治療原則,所以“無汗”是不要使用汗法來治療,不是不出汗的意思;“無血”不要使用放血及活血、涼血等治療“血實”的方法來治療,不是血液極度虛少的意思。

“奪血者無汗”是說在血液過度耗損的情況下,不要使用汗法;換言之,不使用汗法治療血液過度耗損的病者。在臨床上靈活運用這一治療原則,仲景為我們作出了典範,如他指出:“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然?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衄家不可發汗”,“亡血家,不可發汗”。

“奪汗者無血”是說在汗出過多,津液耗損的情況下,儘量不要用放血與活血化瘀等治療“血實”的方法。

血正常地滲出脈外則為津液,津液入於脈中又成為血的組成成分的關係,所以“奪汗者”若“血”,可以更竭其津液;“奪血者”若“汗”,則更傷其營血。

另外,氣和津液的關係也是非常密切,氣對津液和血液都是依附作用,如汗出過多,或頻繁大量地嘔吐,不但津傷液脫,而且氣也隨之受損。由於臨床上有“氣隨液脫”、“汗多傷正氣”的現象,所以前人有“津傷則耗氣”的說法,汗出太多的朋友自己體會身體到底虛不虛?

8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水穀之海、倉廩之官——胃常見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