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人過了中年開始重視清血管、通血路,但我們要知道的是血管出現病變其實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很可能從40歲左右就已經有徵兆了,如果這時候能夠讓血管保持原有的彈性,保持血管暢通,那麼很可能等人到了50歲後更顯年輕,身體也更為健康。

摸一摸5個地方能判斷血管好壞?

網路上曾有傳言說,只要摸一摸身體5個地方:脖子、小腿、手腕、足背和肚子,就能大致判斷血管好不好,是真的嗎?

醫學專家認為,想知道血管有沒有生病,從外觀看一看、摸一摸,更多的是一種自我提醒,是讓自己保持對疾病的警惕心,根本達不到能夠檢視血管健康的效果。一方面這種判斷更多是主觀感覺,不具有臨床效果,可能會因此貽誤病情;另一方面如果在脖子上用力過多,可能有暈倒休克的風險。最有效的方式,是定期測量血壓,如果血壓變化波動太大,有異常情況,還是需要馬上就醫的。

血管生病會有幾種現象,最常見的就是血管窄縮造成血流不通暢。可怕的是,血管剛開始窄縮時,身體並不會感覺有異狀,通常要阻塞到7成左右才會發病。所以很多人可能正處於3-5成的狹窄狀態,也不會感覺不舒服需要看醫生,這就是為什麼心臟病都是突發性的。

動脈血管粥狀硬化,膽固醇沉積惹禍

絕大部分動脈血管病變的原因,是因為膽固醇沉積在血管壁中產生的動脈粥狀硬化。

而粥狀硬化造成的血管病變有幾種:

1、最常見的就是因血管內徑窄縮造成的血管阻塞。動脈血管堵塞的主因是血管裡的膽固醇堆積,剩下的原因是風溼免疫疾病,使得自體免疫系統攻擊血管壁,另外是一些比較特殊的感染所引起血管阻塞。

2、血管鼓起來變成血管瘤,這種狀況要擔心的是血管破裂的問題。

3、血管壁病變,這時候會剝落血管上的膽固醇細屑,這些碎屑會隨著血流一路飄到器官最末端血管,一旦飄到腦部就會造成小中風、到了心臟就會造成心肌梗死、到了腸胃會造成各種不適、到了下肢就會造成血液迴圈的問題。

4、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之下,例如季節變化氣溫驟變、個人壓力情緒等,使得突發性血管攣縮,造成血管壁上的動脈粥狀硬化斑塊破裂,而在斑塊破裂位置數10分鐘內產生血栓,血栓會塞住之前通暢的大血管,導致血管灌流組織壞死,例如心肌梗死或腦中風。

平常多量血壓,必要時檢查血管內壁

健康的血管狀態是要富有彈性,不能卡東西、不能發生病變、不能破掉,才能維持身體整個血液迴圈系統,保持適當的血壓強度,協助器官正常運作。那麼怎麼檢查血管是否正常?測量血壓是一個方式,然後可以通過超聲波檢查血管內壁的健康狀態。通過超聲波,有家族遺傳史的人建議30多歲就做一次徹底健康檢查,無家族史的人則建議40出頭的年齡,正值疾病即將爆發的年紀,進行徹底的健康檢查是非常重要的!除了血管超聲波外,心臟CT測血管鈣化指數預防動脈硬化等等手段都可以檢查,並維持定期跟蹤,才能真正預防勝於治療。

影響血管健康4大主因

高危人群: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以及家族史、有抽菸習慣的人,這些高危人群一定要定期量血壓、監測血糖波動狀態。

壓力與疲勞:睡不好、情緒焦慮,或是精神壓力大、過度操勞都會引發對心血管不利的狀況,包括增加心跳、血壓、發炎反應、冠狀動脈收縮。

年齡:年紀越大,血管會逐漸狹窄、硬化,或是有風溼免疫疾病、腎臟疾病、糖尿病,都會增加血管生病的機率。

飲食習慣:偏好高油高鹽重口味、多油炸和加工食品,又沒有規律的運動習慣,都是不利血管健康的壞習慣。

40歲開始6個生活原則,保養血管

1、均衡飲食

每天攝取6大類食物營養素,選擇天然植物油、少吃點動物脂肪、拒吃人工反式脂肪,才能降低血管病變的機率。

2、少糖,並且也要注意人工甜味劑

會對身體免疫系統的不良影響,除了甜點、飲料,甜度很高的水果也要注意。

3、高鉀低鈉,降血壓

吃點富含鉀離子的豆類、堅果、菠菜、香蕉或木瓜等,能幫助擴張血管降血壓。低鈉飲食就是要避開各種加工食品造成負擔,少吃加工肉品、醃漬物、調味料、泡麵、零食飲料等。

4、細嚼慢嚥,吃8分飽

養成細嚼慢嚥、餐餐8分飽就好,慢慢吃對自律神經是有幫助的,從三餐開始調整自律神經保養心血管,維持良好的恆定狀態、不要暴飲暴食影響血液調節,就能避免血管病變年輕化。

5、採用得舒飲食法

經由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證實,得舒飲食法適合高血壓患者及一般福斯的健康飲食法,建議多吃點富含高鉀、高鎂、高鈣、高膳食纖維、避免飽和脂肪酸、攝取不飽和脂肪酸,幫助改善血管健康。要注意的是,得舒飲食法必須視個別身體狀況而定,像是腸胃不好的人不適合吃太多纖維質、腎功能不好的人也要避免高鉀飲食,記得先諮詢醫生或營養師,才能吃得安心。

6、規律運動

保持規律的運動習慣,即使是簡單伸展都能促進血液迴圈,讓各個部位得到氧氣,再視狀況緩和漸進的增加強度,記得做任何運動前都要先熱身。

與其想著老了之後,有的是時間好好吃飯、好好運動過著理想慢活,不如現在就慢慢實踐起來,每天一點一滴保護好心血管,讓老後生活過得更順心。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鍾南山院士關於健康的6個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