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冬天,萬物蕭索。在寒氣中,自然界的生物都悄然蟄伏起來。而此時,人的機體生理活動也處於緩慢和收斂的狀態,陽氣漸弱,對能量與營養要求較高。

冬季養生之道,貴乎禦寒保暖。而茶性大致都為寒涼,在需要保暖的冬季,怎麼喝茶才能既避免茶的寒涼之氣對身體的損傷,又達到養身的目的呢?我們又該如何辨別茶的溫寒呢?

01

發酵程度越高,代表茶性越溫和嗎?

很多人說,春喝花茶,夏喝綠茶,秋喝烏龍,冬喝紅茶。對於茶的共性來說,人們普遍認為綠茶性寒,紅茶性溫,冬天宜喝紅茶不宜喝綠茶。

在多數人眼中,發酵程度越高的茶,茶性就越溫和。事實是不是這樣呢?

其實茶類的發酵程度高低,與茶的寒性變化並不具有絕對的關聯性。

研究表明,茶類寒性的強弱,主要取決於茶中游離咖啡鹼的含量高低,與糖類、氨基酸、脂類、芳香物質等組分比例,也有密切關係。

也就是說,決定茶性溫寒的並不只是茶的發酵程度,還有茶樹品種,茶園的生態好壞,採摘的時間、標準和等級,製作工藝的良莠等等。

舉個例子,如果說同一片茶園採摘同一批茶葉,同時製作成綠茶和紅茶,那麼紅茶的茶性確實比綠茶要溫和。

但是如果一個是在生態非常好的茶園採摘、品質精良的綠茶,和一個茶園汙染嚴重,發酵做工皆不到位的紅茶相比,哪個的寒性和對身體的刺激更重?

答案是一個品質較差的夏秋茶青做出的紅茶,有可能會比頭春的細嫩綠茶要寒得多;一款半發酵但做工不到位的清香型鐵觀音,也可能會比不發酵的綠茶、甚至白茶要寒涼很多。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在冬天只喝紅茶,卻依然感覺胃寒不適的原因。可見決定茶性溫寒的並不只是茶的發酵程度。

02

該從哪些方面選擇冬季茶品?

既然不能單從發酵程度來辨別茶性,作為不太懂茶的大眾茶友,該如何用最簡單的方法選擇和辨別適合冬天喝的茶呢?

以下有幾個實用的點分享給大家。

(1)喝口感偏甜的茶

冬季喝茶,適宜喝口感偏甜的茶,少喝口感偏苦澀的茶。

在大多數情況下,茶性寒涼的茶,對應的性味是“甘苦”,而口感偏甜的茶,其寒性會相對較弱。

比如同是紅茶,雲南大葉種曬紅,口感偏濃郁苦澀;一些用春茶為原料製作的細嫩紅茶,口感溫和甜潤。前者的寒性和刺激性就比後者要大。

(2)喝焙過火的茶

對茶類寒性影響最大的,就是在茶葉製作過程中,焙火溫度和頻率等因素的影響。焙火強度與茶類的寒性變化,是呈正相關的。茶葉經過焙火,滋味會變得甘甜,寒性和刺激性都會減弱。

冬季喝一些焙火到位的茶,是十分適宜的。例如,武夷巖茶,或者一些焙過火的烏龍茶和紅茶。

對於同是焙火的茶,傳統火焙則優於電焙。例如,用傳統松柴明火乾燥的正山小種,比起電焙的紅茶,茶性也更趨近於溫和潤澤。

(3)喝儲存有一定年限的茶

茶的寒涼之性,在經過長時間的存放自然氧化和微生物作用後,也會變得溫和。茶就像人一樣,一個人過了天命之年,都會趨於溫和、含蓄、耐品。

由於各類茶的特質有所不同,有的就是要喝其鮮爽滋味,久存意義不大。而有些茶喝新茶並不見得最好,久存為佳。

冬季喝焙過火或渥堆發酵的茶,也都最好不要喝當年的,至少隔年再開始喝,不管是對口感滋味還是養生來說,都更好一些。

例如,新制作好的巖茶,新茶火氣尤存,喝了容易在本身乾燥的冬季更添燥氣而上火。還有經過渥堆發酵的黑茶,也在經歷過一段時間的存放後,茶性更趨於溫和。

(4)不喝冷泡茶,不喝涼茶

小時候我們就會常聽老人說,茶不要喝涼的,其實是有道理的。

茶性寒涼,要溫飲或熱飲。我們在泡茶時利用沸水的熱量,能夠很大程度地改善、緩和茶葉的寒性。

而當茶涼下來,高溫才能溶解於茶湯的物質又析出,此刻的茶湯並不均衡,寒涼之性凸顯,不宜常飲。

這兩年還很流行冷泡茶。冷泡茶,就是一開始就用冷水或者冰水泡的茶。雖然它因為溫度低,茶中苦澀類的味道不會析出,喝起來感覺很清甜可口,很多年輕人非常喜歡。但是,它的寒性巨大,久飲傷身。尤其是冬季,更應杜絕喝冷泡茶。

(5)不喝濃茶

冬季,應該儲存元氣。而濃茶,則會因茶中咖啡鹼的過量,造成食慾不振、噁心、四肢無力,心悸、心慌,手發抖等症狀,這是飲濃茶導致人體血糖的急劇降低造成的。

常飲濃茶會造成身體的元氣損傷,精氣耗散,並不利於養生。

(6)適當新增溫熱性的藥草或花草茶

有人說,就算是冬天,我也只喝綠茶怎麼辦?如果喝一些不發酵或者未焙火偏寒涼的茶,也可以在茶中加入一些滋補的食物或藥材,例如紅棗,幹桂圓,藏紅花等等,也能中和一部分茶的寒涼之性。

如果體質寒涼的女性,也可以不放茶葉,直接喝一些桂圓紅棗茶,薑茶,玫瑰花茶等,都是不錯的冬季養生茶。

總之,喝茶養生,不可過量,要順應自身體質和天時而變。這樣才能既享受茶的百般美妙滋味,又呵護身體,澤潤心靈。

9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不同骨髓炎帶來的危害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