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是消化系統中重要的器官,又是一個“中空”器官。據《黃帝內經》記載,“胃者,水穀之海,六府之大源也。”
簡單說,胃是食物初步消化的地方。
俗話說“胃不好難長壽”,主要是人所需要的能量、營養食物來源需經過胃,如果胃功能變差了,會限制一些不易消化的食物攝入,如過硬、生冷、酸辣等,否則會損傷胃黏膜,誘發胃病。
胃“怕”3件事,若能少佔一件也好!第1件:胃“怕”食物太燙
人的食物及胃有一層嬌嫩的黏膜,如果食物的溫度過高,會將黏膜燙傷,從而誘發炎症,反反覆覆易使受損的黏膜病變。
有一句說“趁熱吃”,只是一句客套話而已。食物剛出鍋,溫度很高,這時候吃,很容易燙傷黏膜;
所以,平時吃東西時,儘量將食物放涼再吃,可減少對食道黏膜、胃黏膜的損傷。
第2件:胃“怕”吃得太撐
胃是一箇中空器官,其大小是有限的,如果平時食量大的人,胃容量會比較大,而食量小的人,胃容量就會比較小。
但胃的大小會隨食量多少而變化,若長期吃得很撐、很飽,會將胃撐得更大,容易增加胃的消化負擔,引起胃脹、胃痛等不適。
此外,吃得太撐,還會使胃酸、胰液、膽汁等消化液分泌增加,如果超出分泌能力,可能會引起膽管、胰管等相對狹窄、梗阻,容易引起消化功能紊亂。
所以,平時吃東西時,最好吃到七八分飽,不要吃得太多,尤其是吃自助餐,一次性吃太多會增加胃腸負擔,引起不適。
第3件:胃“怕”吃飯速度太快
吃飯的速度如果太快了,會使食物在口腔內咀嚼得不夠細,進入食道後,會增加食道的機械性刺激,易損傷食道黏膜,還會增加胃的消化負擔。
食物沒有被咀嚼太細,較大的食物顆粒進入胃部會增加的消化負擔,容易引起胃黏膜損傷,誘發胃炎、胃潰瘍等病。
所以,平時吃飯時,儘量細嚼慢嚥,將食物咀嚼得碎一些,減少消化負擔,還利於增強飽腹感。
因為食物進入胃裡,再傳遞到大腦大約需15分鐘,若吃得太快了,大腦還沒收到“訊號”,實際上已經吃飽了,容易吃多。
養好胃,提醒:常吃4樣食物比吃藥都強!1,胡蘿蔔
胡蘿蔔富含β-胡蘿蔔素,是維生素A的前體,能增強免疫力。中醫認為,胡蘿蔔性平,有“下氣補中,利脾膈,潤腸胃,安五臟,有健食之效”。
平時將胡蘿蔔經過油簡單處理一下,利於維生素A更好地被吸收。維生素A是脂溶性維生素,維生素A在小腸中與脂肪微粒及膽汁結合後,會加速人體吸收。
2,捲心菜
捲心菜含有維生素C等成分,具有健脾養胃、緩急止痛等作用,還能促進潰瘍癒合,同時,對內熱引起的胸悶、口渴、咽痛、小便不通、耳目不聰、睡眠不佳、關節不利和腹腔隱痛等症,均有一定作用。
平時吃捲心菜時,可清炒、涼拌,切記,大便溏稀及脾胃虛弱者不宜多吃。
3,花生
花生是一種堅果,富含不飽和脂肪酸,不含膽固醇,卻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是天然的低鈉食物,也有不錯的養胃作用。
吃花生最好連著外面的“紅衣”一起吃,“紅衣”對女性來說,有養血、補血作用。
平時吃花生應適量,不要超過50克/天。切記,膽囊切除者、消化不良者不宜吃花生,易引起消化不良、腸炎、腹瀉等症。
4,蒲公英
蒲公英是一種常見野菜,也是一種藥用的植物,中醫認為,蒲公英性寒,“為瀉胃火之藥,既能瀉火,又不損土,可長服久服而無礙。”
現代研究發現,蒲公英能殺滅抑制胃病致病菌幽門螺桿菌,又能修補胃黏膜的損傷,非常適合慢性胃炎、胃潰瘍患者飲用。
平時吃蒲公英時,最好吃些溫性食物,利於中和寒性。切記,脾胃虛寒者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