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中醫代言# #中醫來了# #中醫養生#
一、中醫經典之書之傷寒論中醫界,張仲景被稱為醫聖,原於他著的《傷寒雜病論》作為四大經典醫書之一,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早在傷寒雜病論問世之前,中醫的方和理論沒有有效的結合起來,《黃帝內經》只是本理論書,並沒有載入方劑。傷寒論中所載入的方,並不是張仲景原創,主要來源於《湯液經》和其他地方收集來的方劑,通過八綱,六經辨證將方劑和理論整合到了一起,也為後世時方,奠定了基礎。歷史上張仲景以後的大部分中醫大家,包括溫病大家葉天士,吳鞠通,王孟英,無一不是經方高手。
一 傷寒論內部的主要流派細分:
傷寒派內部主要分為兩派,一種是純方證派,另一種是傷寒內經經絡臟腑五運六氣結合在一起的雜家派。
國內近代一些有名望的方證派代表人物:胡希恕,陸淵雷,黃煌。日本經方派稱為古方派,代表人物吉益東洞,湯本求真,大塚敬節等
日本的經方是在唐代時期中醫傳入日本,後吉益東洞出現以後,以他為代表的逐漸形成了現在的日本古方派。湯本求真寫了一本書《皇漢醫學》,大塚敬節本是西醫,後拜師在湯本求真門下,學習古中醫,最終成就了一代傷寒大家。
中國的胡希恕陸淵雷黃煌他們的方證辯證體系的學術思想,主要來源於湯本求真的《皇漢醫學》。這種中醫思想雖然不能代表中醫的全部思想,但也算劍走偏鋒,為中醫謀了一條出路。就像小說《笑傲江湖》華山派的劍宗,純招式,沒有內力,方證派主張《傷寒論》《金匱要略》不在依附在《黃帝內經》的庇護下,不在用內經經絡臟腑陰陽五行,五運六氣去解釋傷寒論,他們的思想主要來自六經辨證,八綱辨證,病機,最後是方證,獨成一派,我個人認為把他們的學術思想稱為中醫界的西醫。胡老主張方證是辨證的尖端。
傷寒派的另一大代表人物:劉渡舟 郝萬山 姚何生 姚梅齡,李培生,陳亦人 倪海廈等就是傳統經方派,都是以內經中的陰陽五行臟腑經絡五行氣化去解釋傷寒論。
這其中的一個偏支,清代黃元御先生融合了四大經典內容,結合易經中河圖的圓運動的理論,著《四聖心源》後續代表人物,彭子益,著《圓運動的古中醫學》,李可中醫,擅長治療中醫危難病。
以上這些都是中醫界響噹噹的人物。他們無論走的路是啥樣的,但最終他們的結果大同小異。中醫無論百家爭鳴,各家學說。同一病人,十個醫生十個看法,十張方子,但最終核心都是調節人體的平衡。
二、我的中醫之路我學中醫五年(2014年開始接觸的中醫),接觸的搞傷寒論的他們的學術,郝萬山,劉渡舟,胡希恕,倪海廈,黃元御的《傷寒懸解》《醫宗金鑑傷寒心法要決》《醫學衷中參西錄的傷寒論解釋》。
最開始我是看的醫宗金鑑,好開心,一本書可以通吃了,後面看了點,註解也是文言文,看的心累,後來就轉頭郝萬山門下,作為一個臨床醫務人員,郝萬山講的傷寒論還是能懂點,當然也不是全懂,基礎不牢靠,看的直暈乎,郝萬山看完後,我還是走了學院派路線,《中醫基礎理論》《中藥學》《方劑學》《中醫診斷學》先把基礎打打牢靠。在這基礎上後來又把《金匱要略》《溫病學》給過了一遍。《黃帝內經》看了一部分,難度比較大,看不下去了。
到了這裡,跟我原來沒有接觸過中醫相比,對於病人的問診變仔細了,因為中醫要考慮的問題比西醫要細緻。原來有些沒想明白的地方,通過中醫的理論去想,就弄明白了,一個看病的整體觀大局觀會加強。
學了這麼多,我能不能完全用中醫去看病?感覺會有點吃力,套套經方時方,這個其實相對來說,難度不大。中醫最大的困難,是難在精細辯證,很多中醫藥大學畢業,甚至博士,理論頂呱呱,一到臨床就感覺無從下手大有人在。感嘆學中醫的難度。
三、我的中醫案例:學了這麼多年的中醫,其實真正開中藥方劑的不多。第一個案例是個頭暈病人,當時真好在學習jt叔叔譚傑中的傷寒論偷偷教,感覺這個病人,就是裡面說的腦虛頭暈,當時學中醫的時候,其實才三兩個月之類,因為之前病人一直靠輸液,但療效一直不是太好,我給人家開的防眩湯,前後吃了一星期多,根據病人自己描述,效果很好,這前後兩年,沒有再因為頭暈去輸液過。當然這個對於我後面去堅持學中醫的路,奠定了堅實的信心基礎。
第二個是發熱嘔吐,同事家的女兒,4歲樣子,當時測血象一萬八,這在很多臨床醫生,到達這個情況,基本都是輸液治療,我給人家開的小柴胡顆粒,沒開湯劑,同時還是弄了點抗生素吃吃,畢竟血象很高。吃了一天體溫明顯下降,三天基本解決問題。
第三個是個高血壓病人,吃兩個降壓藥,還控制不好,我看病人舌苔又黃又膩,我給人家弄了點龍膽瀉肝丸,中成藥,一個星期,不但減了一個降壓藥,還血壓控制良好。比較神奇的,當然,龍膽瀉肝湯,有致肝衰竭的例子,所以不敢叫人家繼續吃了,水平有限,我也沒治癒高血壓的本事。吃出問題出來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