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脂症是一種血脂代謝奈亂疾病,是由於脂質代謝或運轉異常導致血漿或血清中一種或多種脂質過高的病症。高脂血症通常會引起內皮細胞的功能障礙W及血管壁功能和結構的損傷,並直接引起動脈粥樣硬化、冠也病及膜腺炎等一些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疾病。從發病原因上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
原發性高脂血症與遺傳有較大的關係,是由於基因缺略導致參與脂蛋白轉運和代謝的受體、酶或載脂蛋白髮生異常所致;而繼發性多發生於糖尿病、離血壓及肥胖等代謝性奈亂疾病引起的,與年齡、性別、飲食結構等有關。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飲食結構也在發生改變,使得高脂血症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因此,積極預防高脂血症,降低必腦血管的發病率,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降脂藥物主要是將血脂長期控制在正常範圍內,並沒有完全治癒高脂血症。目前,最常用的降脂藥有他汀類藥物、氯貝丁酯類、煙酸類及膽酸整合樹脂類等;其中他汀類藥物,主要是羥甲基戊二酸單酞輔酶A還原酶抑制劑,HMG-CoA還原酶是合成TC的限速酶,而HMG-CoA還原酶抑制劑通過對該酶進行特異的競爭性抑制作用,從而阻斷體內膽固醇的合成,達到降低體內血膽固醇水平的目的;常用的製劑還有洛伐他汀、普伐他汀等,此類抑制劑會產生胃腸道功能紊亂、肌肉痛等副作用。而氯貝丁酯類,主要通過抑制腺苷酸環化酶來抑制脂肪組織的水解,降低血中非脂化脂肪酸的含量,減少肝臟中極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及分泌;同時通過增強脂蛋白脂肪酶的活性來加速VLDL和TG的分解,因此可以降低血清中VLDL、LDLC、TG及TC的含量,此類藥物會產生惡也、腹瀉等胃腸道疾病的副作用。由此可見,治療高脂血症所使用的降脂類藥物大多都有一定的副作用。
而相較而言,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中醫來調理血脂, 因為它一向以直達肌理,一擊即中著稱。中醫認為,高脂血症的形成與過食膏粱厚味有關, 通瀉大便、消積導滯、可降血脂。因此,中醫對高血脂的治療大多具有用健脾滋陰、補益肝腎、活血化瘀、益氣養血、清熱化痰、消食通便等功能的中藥。其中,使用較為普遍的單味藥有黃連、人蔘、葛根、絞股藍、何首烏、桑寄生、紅花、大黃、柴胡、大蒜、當歸、大豆、靈芝、虎杖、川芎、黃芩、枸杞子等 60 多種。常用降脂複方中藥包括:大、小柴胡湯、八味地黃丸、血府逐瘀湯, 三黃瀉心湯等 10 餘個。目前,在臨床上用於調節血脂的中成藥有由紅曲、山楂等組成的脂必妥、脈絡寧注射液、天佑寧、三七粉、銀杏葉、柴胡合劑、大黃粉等。
中醫認為,相較於中藥調理,飲食同樣非常重要。尤其是對於高血脂這種吃出來的病症而言, 飲食的調理更是重中之重。中醫表示,飲食的首要關鍵,就是通過補充身體所需的營養物質來平衡血脂,目前臨床上比較認可的是黃花月草酸類的不飽和脂肪酸,也是醫生普遍推薦的食療方法。
黃花月草酸中富含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不飽和脂肪酸,能有效地溶解沉積在血管壁上的影響血液流通的“膽固醇硬化斑塊”,並將這些體內垃圾排出體外,起到降低血脂的作用,改善血管彈性,保護心腦血管健康。結合植物甾醇可與脂肪酸化合形成植物甾醇酯,通過胰膽固醇脂酶水解成為遊離甾醇被人體吸收,以脂化脂,降膽固醇,起到雙重降血脂的作用。
除了營養物質的補充,還可以通過搭配其他的食療來發揮相互配合的作用。
黃連。黃連中含有的黃連生物鹼具有較強的膽汁酸受體表達調控效果並能顯著改善高血脂小鼠體內的膽汁酸代謝。黃連生物鹼能顯著提高肝臟中膽汁酸合成限速酶-CYP7A1 的表達;可上調負責將膽汁酸從肝細胞轉運到膽管系統的 BSEP的表達。在迴腸中,黃連生物鹼顯著增加了 ASBT 的表達,使得膽汁酸的重吸收量增加,最終這些膽汁酸被轉運回肝臟。上述生理變化促進了膽汁酸的腸肝迴圈和脂質消化。此外,黃連生物鹼顯著降低了小鼠迴腸中的緊密連線蛋白 Occludin 和Claudin 1 的表達,使腸道通透性增加,進而促進了膽汁酸的糞便排洩,降低了高血脂小鼠體內的脂質含量。
牛奶。牛奶中含有豐富的乳酸菌,早在1977年,就對來源於腸道中的乳桿菌進行了體外降膽固醇的研究,提出乳酸菌在生長過程中通過降膽鹽來促進膽固醇的分解代謝來降膽固醇;1985年,進一步研究指出,在厭氧條件下培養的現酸菌可W吸收環境中的膽固醇。利用奶油來篩選降膽固醇能力較強的乳酸菌,結果發現,乳酸菌對食品中的膽固醇具有明顯的吸收同化作用;研究嬰兒食用含嗜酸乳桿菌的發酵優酪乳後發現,其體內的血清膽固醇水平明顯降低,表明嗜酸乳桿菌對嬰兒血清膽固醇水平具有調節作用;嗜酸乳桿菌和長雙岐桿菌的發酵乳可W顯著降低高膽固醇患者血清中的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水平,而使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顯著升高。
此外,還需要配合運動、飲食習慣的調節等。比如早起和晚飯後運動30分鐘,以太極拳、太極劍、慢跑等為主,可以加速我們的血流速度,減少脂質的堆積。其次就是飲食習慣的改變,戒油膩,忌辛辣刺激,太鹹的食物都應該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