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始載《唐本草》。別名:蒲公草、食用蒲公英、尿床草、黃花地丁、婆婆丁、華花郎等。為菊科植物,多種蒲公英乾燥的帶根全草。
主要成分:根含結晶性味質蒲公英苦素、蒲公英甾醇、天門冬素等。
藥理作用:1、抗菌。對金黃色葡萄環菌和面板真菌有抑菌作用。2、健胃。3、輕瀉。
功能:清熱解毒,消癰散結。
主治:乳癰、疔毒及一切癰腫瘡毒。
臨床應用:為治療乳癰(急性乳房炎)、腸癰(急性闌尾炎)的重要藥物。
蒲公英
生蒲公英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C及鉀,也含有鐵、鈣、維生素B2、維生素B1、鎂、維生素B6、葉酸及銅。蒲公英植物體中含有蒲公英醇、蒲公英素、膽鹼、有機酸、菊糖等多種健康營養成分。性味甘,微苦,寒。歸肝、胃經。有利尿、緩瀉、退黃疸、利膽等功效。治熱毒、癰腫、瘡瘍、內癰、目赤腫痛、溼熱、黃疸、小便淋瀝澀痛、疔瘡腫毒,乳癰,瘰癧,牙痛,目赤,咽痛,肺癰,腸癰,溼熱黃疸,熱淋澀痛。治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瘰癧,疔毒瘡腫,急性結膜炎,感冒發熱,急性扁桃體炎,急性支氣管炎,胃炎,肝炎,膽囊炎,尿路感染等。蒲公英可生吃、炒食、做湯,是藥食兼用的植物。
臨床應用;1、治乳癰,適用於早期區域性紅腫堅實,膿腫尚未形成,配銀花、連翹、炒山甲等,方如乳癰湯。外用以鮮蒲公英搗爛,加入少許白糖後區域性外敷。
2、治腸癰,適用於氣滯血瘀,熱毒較盛的急性闌尾炎,在中西醫結合治療中(不動手術),以蒲公英配大黃、丹皮、銀花等,方如闌尾清化湯。
3、治急性黃疸型肝炎,轉氨酶高,可配茵陳、土茯苓、白茅根等,方如蒲茵湯,初步觀察對降低轉氨酶有一定作用。
4、作為一般消炎解毒藥,蒲公英可用癤瘡、上呼吸道炎、扁桃體炎、輕度化膿性感染,可單味用30~60g煎水,臨服時加一匙白酒沖服,消腫去毒更速度;或配紫花地丁等。
5、治急性結膜炎、臉緣炎等,可用單味蒲公英煎湯薰眼(配菊花、夏枯草更好)。
用量:常用15~30g,大劑可用到60g。
處方舉例:1、乳癰湯:蒲公英30g,銀花30g,炒山甲9g,連翹12g,天花粉12g,青皮6g,柴胡9g,生甘草6g,水煎服。
2、闌尾清化湯(天津市南開醫院):蒲公英30g,銀花30g,大黃15g,丹皮15g,川楝子9g,赤芍12g,桃仁9g,生甘草9g,水煎服。
3、蒲茵湯:蒲公英15g、茵陳15g、土茯苓15g、白茅根15g、田基黃15g,水煎服。
禁忌:陽虛外寒、脾胃虛弱者忌用。
用量過大:常規用量煎服後,偶見有胃腸道反應,如噁心、嘔吐、腹部不適及輕度洩瀉。過敏反應:服用蒲公英煎劑、蒲公英酒浸劑後,個別人會出現蕁麻疹、全身瘙癢等過敏反應。蒲公英注射劑靜脈滴注後,亦偶有寒戰、面色蒼白、青紫或精神症狀。藥不對證:主要是寒熱不分,不加辨證而濫用蒲公英治療各種感染。臨床上所見的感染多數為熱證,用蒲公英一般不會有不良反應。但少數感染屬於陰寒證,無熱象,病程多較長,病人體質虛弱。用大劑量蒲公英治療陰寒證,結果病人出現食慾減退、倦怠、疲乏、出虛汗、面色蒼白。感染灶並無好轉之象。將蒲公英清熱解毒的作用簡單地看成能抗菌消炎而加以濫用,會產生不良反應。歡迎您的點贊收藏轉發和關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