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相火”一詞出自《黃帝內經》,曰:“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位”,位置也,即安於本位充分發揮其本身應盡的職能。相火有天人正邪、生理病理之兩重性。

在天有正邪之分,少陽相火得其時 (小滿至小暑四節氣) 又得其平則為生養萬物的六氣之火,為正; 非其時或太過、不及則為殘害萬物的六淫之火,為邪。

在人有生理和病理區分,生理性相火是溫潤機體內臟,推動機體臟腑、器官功能活動之少火,此火源自腎之命門,且為兩腎所主,燻蒸散佈於機體各個部位,併為心之用,以潛藏守伏狀態為佳。凡相火失其位或失其平 (上亢或虛陷) 均為病理性相火,表現為各種病理性的機能亢進或衰退。

1.相火的病理狀態

失位之火

相火以位,失位則病。相火最常見的病理狀態為失位之火,火有用而無體,有氣而無質,相火以位,非假物則不能成體質。正因為相火無定體無定位,寄居臟腑,遊行三焦,才能隨臟腑的互動作用而表現出來,故云: “相火以位”。

少陽相火為天之氣,其令炎暑,遊行天地,育萬物; 若“非其時而有其氣”,即不在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四節,就是失位。六氣之相火轉化成六淫相火,並有至而不至、不至而至、太過、不及等分別。這樣五運六氣不相濟,勝與不勝的關係即發生某種變化,機體感相火則生疾病。

相火出自命門,燻蒸散佈於各個臟腑,中節而動;倘若相火失其位,遊移三焦,暴悍酷烈,向上發展則成龍雷之火,向下發展則成賊邪陰火,以致侵襲臟腑,變症疊出,陽和之少火即變為賊邪之壯火。

亢盛之火

少陽之相火憑天陽則生,感亢陽炎熱而致患疾; 機體之相火憑水精陰物滋潤濡養,借陰虛陽亢則致患疾,以上都是亢盛之相火。相火亢盛的因素有五志不和、心火引動、相火妄動、機體氣機阻滯導致相火之妄行。

人體氣的運動亦與相火有關,亢盛之相火致氣的執行速度增快,虛衰之相火致氣的執行速度變緩。首先,體內實邪易引起氣機阻滯通行不順,導致鬱而化火,相火則亢盛; 其次,陰精不足易引起相火亢而妄行。亢盛之相火上擾心神,以致心神恍惚,最終會出現失眠、煩躁易怒甚至發狂等心火異常的病症。

虛衰之火

少陽相火不及,溼土不生,寒水克賊,涼金反侮,蕃育之性受戕。機體相火不及或虛火上浮,都是虛衰之相火。相火虛衰的因素有素體陽氣不足、命門火衰、陰邪內盛、過用苦寒、外受寒溼、久病內傷,或陰損及陽。相火虛衰導致臟腑機能衰退,氣血、精、津液化源缺乏,執行緩慢,聚積形成痰濁、水飲、瘀血等有形之邪。再者,虛衰之相火會致心神失養,最終會出現鬱鬱寡歡、嗜睡淡漠等神志異常病症。

2.相火為病的原因

相火動而無制者,則是相火妄動。相火妄動的原因來自於多個方面,內部因素包括: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供養不及,精血虧虛,不能滋潤濡養相火。其次,房勞過度,以致火起於腎,積聚日久,相火酷烈。再次,五志不和,如怒火中燒,以致火起於肝,肝氣旺盛有餘,轉變為相火; 或思考過度,無以節制,心火動而不及相火。最後,五味飲食失去節制,以致蘊生溼熱,溼熱下流,激發伏守之相火。

以上都是內部因素,最終會導致臟腑之氣血精津液等耗損受傷。而外部因素是運氣失和,“非其時而有其氣”,或恰如相火當令,但相火太過或不及,導致生長化育受限或暑熱酷烈而生疾病。相火病證應以外感、內傷為基礎進行辨證論治,分為外感相火病和內傷相火病兩大類。

3.外感相火病的治療

六淫之相火為病,屬外感火熱病證,《世補齋醫書》稱為少陽相火病,其見症甚廣,如 《醫方類聚》曰: “夫火者,少陽相火之氣也。諸暴死、發熱惡寒、痛病大作、傳為水腫、面黃身痿、洩注膿血、赤白為利、癰腫疽毒、小兒疳瀉、腹脹、暴下如水、心胸中熱、鼻則鼽衄、胸脅皆痛、耳聾口苦、舌干與髒毒下血、味谷不化、腸鳴切痛、消渴上喘、肺金為病”。簡要之,則以發熱惡寒、面腫、眥赤、咽腫、瘡毒、便溏或結、溲短等為主要症狀。

論其治法,《赤水玄珠》曰:“夫君相之火俱主於熱,宜用寒涼正治,但熱有微甚之不同耳。其在表者發之,在裡者瀉之、利之、下之,半表半里者和之。”故輕者辛涼解表,重者清熱解毒、通裡攻下、滋陰退熱等,均需注意少陽生髮之氣和酷烈之性,辛涼鹹寒方中稍加升散 (如升麻、柴胡、薄荷、桔梗、羌活等) 及解毒 (如貫眾、金銀花、虎杖、野菊、玄蔘、茵陳等) 之品。陳無擇之升明湯 (鹹寒平其上,辛溫治其內) 及敷和湯 (辛涼平其上,鹹寒調其下),以及諸如大柴胡湯、小柴胡湯、柴胡芍藥散、桑菊飲、銀翹散、黃連解毒湯、白虎湯、普濟消毒飲等,均可隨證化裁而用。

4.內傷相火病的治療

相火之源在命門,相火之用在三焦,如《景嶽全書》雲:“夫相火者,水中之火也。靜而守位則為陽氣,熾而無制則為龍雷,而涸澤燎原無所不至”。因此,相火擾腎則致遺淋帶濁,水液則慢慢枯澀; 相火炎上襲肝則逼迫血液不行常道,形成吐衄現象,或者營血虛弱導致筋骨疼痛; 相火擾脾則脾陰受損,以致發熱而水谷化為痰濁; 相火擾肺則無法榮衛皮毛而亡陽咳喘,甚則喑啞。

相火灼肺,氣陰兩傷

位置居高,氣清體浮。相火克金,為傷重,陰液耗損,絡脈受傷,氣機逆上,故有自汗盜汗、咯血、肺癰、肺痿、肺脹、咳喘、喑啞等病症,甚則皮毛乾枯、消瘦,成虛勞之候。《重樓玉鑰》雲: “龍雷之火奔騰,上灼火炎則金傷,金傷無以蒸吻布漚,而咳血、啞、咽痛、幹緊之症作矣”,治當補陰抑陽,如七味丸之類。《醫綱提要》曰: “相火上升為喉痛,惟八味再加玄蔘、殭蠶、桔梗”,用藥如龜甲膠、天冬、麥冬、生地黃、百合、貝母、知母、黃芩、黃柏之類。

君相火旺,心腎不交

心為君火,命門為相火之根。《辨證錄》雲: “心之氣由少陽以交於腎,腎之氣亦由少陽以交於心。”君火、相火旺盛,同氣相助,二火併熾,水無以濟。心液不足或腎水虧虛,則會出現驚悸怔忡、失眠、遺精、滑精、月經不調等病症。《醫述》曰: “人有患卒暴而死,良久復醒,往來不時而作,此為心火自焚。”此病一為心神過勞,二為驚恐等情志所傷,最終導致真神之水失守其位,相火妄動而乘之。治宜壯水制火,滋陰清熱,如犀角地黃湯等。《石室祕錄》曰: “二火熾盛,……治法宜滋心陰以生君火,且補腎水以滋相火,水足則二火皆安”,用藥如阿膠、麥冬、當歸、酸棗仁、生地黃、玄蔘、遠志之類。

相火妄動,肝膽不遂

膽附於肝,二者司相火。《血證論》曰: “虛勞骨蒸亦屬少陽,以榮衛腠理之間不和而相火熾甚故也。相火挾痰則為癲癇,相火不戢則肝魂亦不寧,故煩夢遺精。”相火上擾,引動肝膽之火,有升無降,竅絡受阻,則頭目不清、眩暈跌僕、口苦咽乾、善怒心悸、少寐多夢,甚則四肢震顫、舌謇語澀,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或有吐衄便血等。治法宜滋陰潛陽、鎮肝涼肝熄風,如鎮肝熄風湯、金鼎湯等。常選用介貝類藥物如生龍骨、生牡蠣、生龜甲、生石決明、珍珠母、玳瑁等; 礦石類藥物如赭石、磁石、生鐵落、滑石等; 以及天麻、生地黃、玄蔘、天冬、麥冬、鉤藤等。

相火燔灼,脾胃不和

《臨證指南醫案》曰:“少陽為三陽之樞,相火寄焉,風火煽胃而腐熟水谷; 少陰為三陰之樞,龍火寓焉,燻蒸臟腑而轉輸糟粕。”相火乘土,燔灼脾胃之陰,燥熱內生,易出現三消、呃逆、脾約、脘腹脹滿、便血、便祕等證; 相火乘土,溼熱下流,耗損脾胃之氣,則生內傷熱中證。《血證論》亦云:“上升於胃,胃土得其疏達,故水谷化; 亢烈,則清陽遏鬱,脾胃不和。”治宜滋陰清熱,生津潤燥; 或甘溫除熱,昇陽益氣,如五汁安中飲、昇陽散火湯、火鬱湯等。用藥如石斛、生地黃、玉竹、天冬、玄蔘、石膏、知母之類,以及黃芪、白朮、升麻、柴胡、陳皮、枳殼、甘草等。

相火傷腎,陰陽失調

一為水不濟火,相火則熾。《雜病源流犀燭》曰:“腎家本有水火兩病,火病者,龍火騰熾,上鑠為害也。”其證有咽乾口燥、心煩易怒、面色似漆柴、咳唾有膿血等。《辨證錄》亦曰:“腎火亦由下而上,襲於脅以致脅脹,襲於喉以致喉痛,襲於口舌以致口舌爛,襲於目以致目脹發腫矣。火無定位,隨火之所生而病乃生。”這種“無定位”而上炎之火實即相火。

另外,還可以“橫流入帶脈”則帶下、經閉等;擾動精室則陽強、遺精等;“陷於膀胱”則氣化失司而為癃閉、淋濁、遺溺等;“入小腸”或“引入大腸”則二便同遺等。《醫略》雲:“法當壯水以制火”,如大補陰丸、六味丸合滋腎丸之類。

二為龍雷火炎,相火浮越,表現為格陽戴陽重證。《醫碥》曰:“若腎中相火居於下焦,病則必幹乎上,無論下焦是寒是熱,熱固上僭,寒亦上浮。”故龍雷火炎,其本有二,陰虛陽亢或虛陽上浮;其標亦有二,上熱下寒或表熱裡寒。治宜引火歸原,“桂附者,固治浮游相火之正劑”,但亦有“黃柏同肉桂並用”者。《醫綱提要》曰:“至於引火歸原之說,用桂附不如用固紙,蘆巴之屬,此降補之妙其也。沉香、降香,降熱暖氣;熟地、棗皮,降火滋陰。”用藥多限於乾薑、肉桂、附子等溫熱之品以溫導。但由於“寒亦上浮”,引火歸原有用其變法者,如熟地黃、龜甲、芍藥等寒導。三為命門式微,相火虛衰。《醫學摘粹》曰:“相火下衰,腎水漸寒”,表現為陽痿、陰冷、不孕、洞洩、滑精、暴厥等。

治宜補腎壯陽,益火之源,用八味丸、右歸丸等溫補命門,而使相火旺盛。《古今名醫方論》曰:“益少火之陽,激發腎間動氣以抵禦外侵之陰翳,則守邪之神有權,而呼吸之門有鎖矣”,因此,治法隨證而異,或滋陰或壯陽,引火歸原有溫導、寒導之異,處方用藥宜選血肉有情之品,如龜甲、紫河車等,且滋陰藥中應稍加補陽之藥。《醫學心悟》雲:“當以辛熱雜於壯水藥中,導之下行,即所謂導龍入海,引火歸原。”

— THE END —

1、文源:中醫雜誌,編校/李雅文。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疫情期間提高免疫力是重點!我們該如何睡覺?睡好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