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 最好的藥物是食物,最好的保健是運動,最好的醫生是自己,最好的藥房是廚房。
中醫講究藥食同源,但我們一定要清楚:食物是藥物,但藥物不是食物。古語有云:食物,以之充飢謂之食,用之治病謂之藥。食物可以治療百病,惠及所有器官,對人體最為安全;藥物只能惠及部分器官,還會對其他器官造成副作用。
很多疾病都是吃出來的病。理論上講,吃出來的病最終都能吃回去,可實際上,人的健康並不僅僅由飲食結構決定,僅僅通過飲食結構的調整,不一定能在短期內把疾病吃回去。還要附之以運動。
如果我們把醫生比作將軍,那麼藥就是醫生的兵。有的時候,醫生開方無效,並不是醫生醫術不行,而是兵不行。當然,有的時候,也是因為醫生開方有誤。所以,為醫者,要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然後以食物攻克,攻克不下,再用藥攻擊。
中醫講究辨證施治,就是現在說的個性化治療。因為每個人的體質是不同的,每個人對藥的耐受性也是不同的。比如,有的人喝牛奶過敏,有的人吃芒果過敏,有的人沾花粉過敏,就是因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所以中醫講究以人為本、辨證施治,藥方因人而異,隨人加減。
我們吃飯,其實吃葡萄糖是最好的,直接吃的就是能量。我們生了病到醫院去,打點滴打得直接就是葡萄糖,所以不用吃飯也可以維持生存。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需要吃各種食物,依靠腸胃中的各種酶把食物分解成葡萄糖,流到血液裡,供細胞享用。
既然吃的是能量,那就要知道不同季節食物的能量富集在哪裡,也就是中醫講的“因天之序”。我們總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其實是說,春天生的是芽,夏天長的是葉,秋天收的是果,冬天藏的是根莖。換句話說,不同季節,植物富集能量的地方是不同的——春天主要在芽上,夏天主要在葉上,秋天主要在果實上,冬天主要在根莖上。所以,我們春天吃芽,夏天吃葉,秋天吃果實,冬天吃根莖,這才是合乎天理、合乎天序。
但現在,因為塑料大棚和技術進步,我們基本違背了天理——冬天吃夏天的,秋天吃春天的……食物的錯亂引起生理的錯亂,生病本來就是生理錯亂,是身體的造反,本質上都是你給它餵了它不需要的食物,這就叫吃錯了能量,對身體而言是負擔,是包袱。
除了天序,還有水土。
我們總是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因為不同水土生長出來的東西,祖祖輩輩吃了很多年,你的腸道菌群進化的最適合吃這些食物。所謂適合,就是吃這些食物,花費你身體的能量最少,耗散你的腎氣最小,得到的能量最適宜。你在吃食物,食物也在吃你,因為你吃的食物最終要用身體去消化它,消化它是需要能量的,所以祖祖輩輩吃的食物,都是經過幾百年你的祖宗試錯過的,幫你精挑細選過的,最適合你的腸道菌群。
比如,中原人吃麵,到了海邊天天吃海鮮是不行的,因為中原氣候溫涼,吃的是麵食和肉,比較溫性。沿海氣候溫暖,海鮮、米飯都是涼性的,最相適應。復旦大學教授、山東人于娟,因為嫁給了浙江舟山的一個男人,經常吃海鮮,結果得癌症而去世。東北三省天氣寒冷,就需要吃牛羊肉和土豆這些高熱量熱性食物,才能能量平衡。
身體健康,其實就是大自然和身體內外能量交換的過程,最終要實現能量平衡。
這就是中醫所講的“天人合一”。要吃跟你生長環境、土壤、氣候相適應的食物。
但現在,因為交通發達,人口流動率大大增加,很多人都是背井離鄉工作生活——你生在河南卻活在廣州,生在湖北卻活在上海,生在東北卻活在海南,生你的水土、你的腸道菌群,都是先天決定的,而你活的環境卻改變了,天人不再合一,自然生病的概率就會大一些。
更何況,改革開放40年,我們的教育基本都是謀生教育,都在追求怎麼成功、怎麼賺錢、怎麼生存,從來沒有考慮怎麼生活、怎麼健康、怎麼長壽,基本上是拿命換錢。但現在老了,身體錯亂了、透支了、造反了,開始需要接受健康教育了。但現在人對健康的知識比較排斥,對中醫哲學並不認同,接受的是西方教育,認同的是西醫療術。其實中醫哲學道理博大精深,需要對我們的祖先產生敬畏。
其實中醫和西醫,是兩種文明的表現形式。
西醫是草原文明,騎馬射箭,受的主要是外傷,容易感染,講究治療,治療的是器官,強調的是人為干預,最後演變成了放血、解剖。手術刀、顯微鏡、伽馬刀等醫療器械的發明,都是為了看得更清楚、割的更精準。
中醫是農耕文明,受的主要是內傷,講究調理,調的是體質和身體執行的機制。所以中醫都是陰陽論、傷寒論、經絡論,講究的是陰陽平衡、內外平衡,最重要的是要身體各個部分都通,通則不痛,痛則不通。所以,我們經常說,只要觀念通、二便通、氣血通、經絡通、膽管通、汗腺通,身體基本就不會生病。這其中,觀念通是根本,是一切通的總開關。心情舒暢,不糾結、不氣鬱,想的通,拿得起,放得下,很多事情自然就不會傷害你的身體。
當然,更重要的是睡眠,睡眠是地球磁場給人類的充電。你白天消耗了一天,電用完了,晚上就是身體的各種修復過程,心肝脾肺腎都需要修復。如果晚上我們熬夜,錯過了修復的機會,第二天又開始放電,慢慢身體就耗費光了,再想復原就比較難了。
不同食物,對身體的能量是不同的。對同一個人,人生不同的階段也應該吃不同的食物。年輕時,陽氣很足,你吃陽性或者熱性食物,容易躁動,精神亢奮。比如鴿子和雞,屬性偏熱,小孩本身就能量充足,吃了就會多動,因為天上飛的能量偏大。老人陽氣不足,喝雞湯正好可以補益。
最好,我們按照五臟五行吃東西:五穀為養,五菜為充,五果為助,五畜為益。
五穀為養。我們經常說吃飯,吃飯其實就是吃的五穀(小麥、高粱、小米、水稻、大豆),其他都是下飯菜。既然是下飯,就在飯之下,次於飯。為什麼吃五穀吃不夠?因為植物的精華,容易消化、耗散自身能量最低。小麥補益肝臟,高粱補益心臟,小米補益脾胃,水稻補益肺臟,大豆補益腎臟。食谷者慧巧,食肉者勇悍,中國人吃五穀雜糧,補益心肝脾肺,所以比較慧巧,而西方人吃牛肉,補益腎比較多,所以比較彪悍。
五畜為益。所以益,就是錦上添花。如果說我們把吃五穀視為雪中送炭,那麼吃肉就是錦上添花。但現在,我們違背了基本的飲食規律,把肉當飯吃,飯(五穀)反而吃的很少了,順序顛倒了。我們吃東西,並不僅僅取決於食物本身,更取決於消和化的能力,能消化,煉精化氣,就是能量;不能消化,就是異物、負擔、包袱。前面說了,你吃肉,肉也在吃你,關鍵是投入消化的能量和獲取的能量是否匹配。
五果為助。助,就是幫助的意思。水果有幫助排洩、通便的作用,其實是水果容易腐爛,所以有助於在肚子裡的發酵。水果是有智慧的,比如蘋果,你以為長來就是被你吃的,實際上對於蘋果而言,長出那麼多肉,是為了保護裡面的孩子(蘋果籽)不被人吃掉,等到你吃個差不多的時候扔掉,又加速了它的生長髮芽。水果寒涼傷脾陽,所以吃水果的時候,最好吃點薑片。
五菜為充。充是補充的意思。饑荒之年,糧食的代用品,只能當配菜,不能當主食。除了蒜、韭菜和蔥之外,菜類多偏寒,所以吃菜的時候一定要加熱,並加上蔥、姜、蒜、花椒等之類的溫性配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