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艾灸是現在很多人都會去做的一件事,艾灸好處多,又簡單易操作,自己在家就可以做。但是,不同人艾灸後會有不同的反應,而有的反應代表了一定的疾病,以下有32種不同反應代表的32種疾病,另外附有32種處理方案,一定要看哦~

1、不熱

代表疾病:表明體內寒氣極重,體內寒氣與熱抵消,因此感覺不到熱;也可能因最近太疲勞,氣血虛弱。

處理方案:加大灸量(即增加單穴艾灸時間和頻率)

2、燙

代表疾病:經絡有瘀堵現象,熱無法滲透下去,燙的部位大多是有問題的部位:按下去有疼痛或結節的部位,或是平時不舒服、平時疼痛的部位。

處理方案:用手揉,提高高度,疏通經絡

3、區域性面板涼

代表疾病:相應經絡不通,陽氣到達不了,相應的臟腑功能就會下降。

處理方案:通絡、艾灸

4、粘汗

代表疾病:溼氣重(多有脾臟方面問題)

處理方案:繼續灸

5、冷汗

代表疾病:寒氣重(表明腎有問題)

處理方案:繼續灸

6、手心,魚際穴、百會、湧泉,冒涼風

代表疾病:體內瘀,有寒氣

處理方案:繼續灸

7、關節冒涼風

代表疾病:關節內有寒氣,容易患關節炎

處理方案:繼續灸

8、三陰交冒涼風

代表疾病:有婦科炎症

處理方案:繼續灸

9、上火

代表疾病:表明體質熱,或灸的時間長,灸量大,配穴不合理

處理方案:艾灸湧泉、太溪、足三裡等下焦穴位,引火歸元,艾灸前後可喝杯溫開水

10、百會冒熱風

代表疾病:虛火旺

處理方案:上焦少灸或不灸,先疏通後再灸;灸滋陰的穴位及下焦為主

11、魚際冒熱風

代表疾病:肺部有熱

處理方案:疏通手太陰肺經,經下焦為主灸或湧泉

12、手心冒熱風

代表疾病:心肺火旺

處理方案:上焦部位少灸或不灸,好轉反應後正常灸

13、膝蓋冒熱風

代表疾病:胃火旺

處理方案:灸中脘瀉胃火,少吃辛辣食物

14、湧泉冒熱風

代表疾病:腎陰虛

處理方案:繼續灸

15、左熱右涼

代表疾病:血瘀或血虛

處理方案:右側疏通時多加強

16、右熱左涼

代表疾病:氣虛或氣瘀

處理方案:右側疏通時多加強

17、忽冷忽熱

代表疾病:陰陽不協調(晚上不睡覺,白天想睡覺)

處理方案:繼續灸

18、症狀加重

代表疾病:艾灸時間或灸量不夠,身體太過虛弱

處理方案:區域性刮痧,點刺放血

19、返病

代表疾病:過去得過的病,沒有去根

處理方案:加強營養,繼續艾灸

20、染病

代表疾病:本身的慢性病,正氣足了以後的正邪相爭

處理方案:專業艾灸師,指導配穴

21、灸後面板紅白相間點

代表疾病:有風邪(與肝有關),且溼氣重

處理方案:紅白點會自動消失

22、煩躁

代表疾病:體內有虛火

處理方案:繼續灸,但灸時不灸上焦部位,適當刮痧、拔罐

23、癢

代表疾病:體內有風邪(與肝有關)、與溼有關

處理方案:用手揉

24、痠麻脹痛

代表疾病:體內的經氣被激發,與病灶的邪氣相搏鬥時的反應

處理方案:加大灸量;疏通相關經絡

25、越來越涼或冷

代表疾病:體內的經氣充足,開始將病氣驅除體外了

處理方案:加大灸量

26、頭暈、頭脹

代表疾病:下焦部位經絡堵塞,艾灸補進的氣血全擁到腦部,加上原本腦部經絡不通,而導致頭暈、頭痛現象

處理方案:頭部和手臂進行適當刮痧、按摩;秩序漸進灸,可灸大椎

27、想睡覺

代表疾病:氣血補充足後,改善了腦部缺氧狀態,使腦部放鬆進入自然睡眠狀態

處理方案:繼續灸

28、鼻流清涕

代表疾病:肺部有寒氣,身體免疫力差,近期感冒未愈

處理方案:加大灸量

29、排尿多

代表疾病:身體毒素和寒邪從身體排出

處理方案:在原有穴位上加腎俞穴

30、腹瀉

代表疾病:體內有寒溼,艾灸之後,陽氣提升,體內執行時,腸胃功能開始恢復,腸蠕動增強,寒邪化開,排出體外。

處理方案:繼續艾灸,臟腑中濁氣排出體外,症狀就會消失

31、月經異常

代表疾病:調理過程中,也會消耗一部分人體津液,若吸收功能差,補液不足,此時氣血虛弱,出現的假象

處理方案:適當減少艾灸時間和力度,艾灸前後補充溫水,適當吃一些山藥等補益脾胃的食物,增加氣血的轉化這種症狀就會得到緩解。

32、白帶異常

代表疾病:寒邪循經而走,經脈繞於陰氣。陽氣增強之後,陰邪驅逐,正邪相爭中,細菌暫時滋生,出現炎症。

處理方案:保持外陰乾爽,多喝水,吃清淡食物。

艾灸注意事項:

1、如果想增加艾灸效果,那麼在艾灸之前或者艾灸之後適當活動一下筋骨,效果會更好;如果在施灸部位刮刮痧,拔拔罐後再艾灸,效果會更好。

2、老年人艾灸,初期取穴少一點,每個穴位的艾灸時間也短一點,慢慢增加艾灸穴位和延長艾灸時間。

3、現在天氣寒涼,艾灸後最好過一個小時再出門;出門時還要避免受風寒。

4、艾灸時多喝溫開水,加點蜂蜜可以幫助更好的滋陰。

5、一定要注意,艾灸後不要立即洗澡。

溫馨提示:本平臺分享的健康養生圖文資訊,特別是當涉及食療、藥品、配方、鍼灸技術等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冶療依據。如有需要,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非專業人士請勿隨意使用!若有侵僅請聯絡我們刪除,謝謝!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睡覺時,若出現3種表現,最好檢查一下尿酸值,可能腎衰竭要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