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說情志致病,情志因素可以影響人體臟腑的正常功能,從而引發疾病。中醫上有“百病源於氣”之說。像我們常見的肺結節,其發病也與情志關係密切。
臨床上不少肺結節患者都有情志不暢、壓力大、精神壓抑等心理狀況。《古今醫統大全》中說:“思則氣結,久成積也。”此類情志不暢的人多表現為情志不遂、憂鬱、思慮過度,容易受外界環境影響,常常食慾不佳、痰多等表現。肝主情志,司疏洩之職,情志不遂可影響肝臟的疏瀉功能,從而導致氣機鬱結,氣不布津,津凝成痰,氣滯不行,血瘀脈絡。肝鬱犯脾,即肝木克脾土,脾失健運,則會影響食慾,同時,脾主運化,脾虛則水溼運化不利,痰溼內生。“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則出現痰多的症狀。痰瘀結於肺,日久則發生肺結節。由於患者抑鬱、憂思等情志難舒,氣逆而上,肺氣滯塞,痰瘀瘀結,就成為一個惡性迴圈。
對於這類患者,在調治上重在疏肝調肺、理氣解鬱,同時化瘀散結。見肝之病,須知當傳於脾,故在調治時往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若患者有食慾差、腹脹、便溏、易疲勞等症狀,還要兼顧健脾。這些也是一直強調的中醫整體觀念、辨證論治、因人而異的治療特色。
氣虛也可導致肺結節的發生。中醫上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肺主皮毛,易受外邪侵襲。若頻繁受邪侵擾,脾胃的正常生理功能也受到影響。肺脾子母相及,“肺為主氣之樞,脾為生氣之源”,肺氣虛,則損傷脾胃的正常生理功能,導致痰凝等生理狀態,日久就會瘀而成結節。
因虛致實,對此類患者重在扶正,兼顧祛邪,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是後天之本,健脾可益肺,同時也配伍一些具有宣肺功效的藥材,恢復臟腑功能;在祛邪上,要化痰散結,來控制、消除結節病灶。
需要注意,不同的患者往往症狀表現各不相同,在調治時應辨證用藥,若有的患者氣虛症狀比較明顯,則益氣健脾、軟堅散結;有的患者有溼症,則需新增燥溼的藥材。故同樣是肺結節,不同的病因,不同病症,用藥也會有很大出入。
都是肺結節,但其背後的病因可真的不簡單!它反映出的是臟腑的問題。透過中醫辨證論治、因人而異,調和臟腑,使之恢復正常的生理功能,從而從根本上消除了痰凝、氣滯等病理狀態,改善患者體質,能防止復發;透過軟堅散結來控制、消除結節病灶,防止結節惡變。扶正與祛邪兼顧,這體現了中醫的整體觀念。#肺結節[超話]# #中醫# #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