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五臟六腑乃是身體的核心所在,大部分的中醫養生,都是圍繞調理五臟六腑,維持它們正常的機能而來。既然需要維護臟腑的機能,自然就需要知道臟腑的情況,才能有目的地做點什麼。
五臟六腑又一一對應,所謂“髒為裡、腑為表”,作為深藏在體內的臟腑,它們的情況如何,我們從外面是不能直接看到的。
《靈樞.脈度》:“五藏常內閱於上七竅也。故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臭香矣;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
由此可見,臟腑雖然看不見,但它們的“竅”則是隨時可用觀察的。所謂“竅”,我們可以理解成一個“觀察的門戶”。因此,又有‘五臟應五竅’的說法,因為鼻和耳都是一竅雙孔,五竅常被稱為“七竅”。
1、肝的問題看眼睛: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眼睛的炯炯有神,雖然和精氣神都有關係,但主要還是有賴於肝血的充養,以及肝氣的疏洩。
如果兩眼昏花,看東西不清楚,尤其是光線不足的環境更加明顯,大多是肝血不足引起的;眼睛紅脹腫痛,多屬肝經風熱;雙色發澀、發乾,一般都是肝陰虛,陰虛火旺的原因。
久視傷肝,因此養肝需要合理用眼,避免久視,其它如用眼衛生,也可以吃點枸杞子、菊花、雞肝等滋陰養肝的食物。
2、心的問題看舌頭:
中醫有專門的“舌診”,認為五臟六腑的變化,都能在舌頭上有所反應。但整個舌頭的情況變化,卻是反映“心”態的。比如舌頭的形態、色澤、靈活度、味覺情況等,都能反映心的機能。
心神寧養心血充足時,舌頭的顏色紅潤,轉動靈活,對味道的辨識很靈敏。如果舌尖糜爛、生瘡疼痛,多屬心火上炎;如果舌有瘀斑,多是心血瘀阻;舌色紅而深暗,多是心陰不足;舌體胖嫩,多是心陽不足。
我們常說的養心,除有規律起居作息,有了問題及時看醫生之外,適當的食療也是可行的。如心氣虛,可以吃點人蔘黃芪,心火熾盛,可以喝點蓮心茶等等。
3、脾的問題看嘴脣:
脾是“後天之本”,主要和飲食消化、氣血生化相關。脾的外竅是“口”,如果脾氣健運,氣血充足,嘴脣就會紅潤而有光澤,對食物味道的感知也是很到位的。
如果嘴脣淡白或者萎黃,沒有光澤,一般都是脾的氣血不足,運化減弱。脾氣不足時,口淡無味;嘴裡甜膩,多和溼氣有關,比如脾胃溼熱;口裡泛酸,大致就是肝脾不和;嘴脣腫大起泡生瘡,一般都是脾胃火熱;嘴脣乾燥開裂,可能是脾胃陰津不足。
健脾的方法,主要是“吃”上面。合理的飲食結構,少吃生冷油炸辛辣食物,避免暴飲暴食等等。當然,食療健脾也是常用到的,比如黨蔘、山藥、薏米、百合、白扁豆都是健脾益胃的藥食。
4、肺的問題看鼻子:
肺氣通於鼻。鼻子能進行正常的呼吸交換、辨別氣味,都是肺氣調和的結果。肺又是“嬌髒”,喜潤而惡燥,喜通惡塞,外邪雍阻是肺最不喜歡的。總之,嗅覺不靈敏、咳嗽、呼吸不順都和肺有關。
比如鼻塞流清涕,多數是風寒襲肺;鼻子發紅,多和肺熱有關;鼻孔乾燥或常有點出血,大多是陰虛火旺。
養肺方面,主要就是戒菸和防寒,平常加強體育鍛煉,多吃新鮮瓜果蔬菜。比如白蘿蔔、梨、蓮藕、百合等滋潤多津的食物,可以適當多吃點,能清火潤肺、降氣除痰。
5、腎的問題看耳朵:
耳朵的問題,主要是“聽”的方面。腎氣充沛,聽力就很好。如果聽力下降、甚至耳朵裡經常有嗡嗡的“自鳴”,一般都是腎氣不足的反應。
腎為先天之本,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勞”之外,也可以結合飲食滋養。如桑葚、核桃、黑豆之類的食物,都是可以適當吃吃的。
雖然,五官七竅,和五臟一一對應,但這些小知識,都只是供我們平素養生參考判斷而已。如果是“病已成”,還是需要及時就醫,請醫生系統的診治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