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的《中醫基礎理論》,我們用很大篇幅講解了藏象學說中的五臟。從今天開始,我們繼續學習藏象學說中的六腑。
“六腑”
六腑指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均是中空器官。
六腑共同的生理功能是傳化飲食物。六腑對飲食物首先具有受納、腐熟、消化、傳化之作用。六腑總是處在消化、傳化這種虛實交替的過程之中。故《素問·五臟別論》雲:“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
六腑的共同生理特性,是“以降為順”,由上往下運動;“以通為用”,六腑最忌不通暢。只要六腑通暢,則其功能就能正常發揮。
中醫認為六腑的具體功能如下:
胃的主要功能是:(1)主受納,腐熟水谷。胃有接受和容納飲食物的生理功能。飲食入口,經過食道,到達於胃,由胃來容納並停留一段時間,以利於消化吸收。受納於胃的水谷在為的不斷蠕動及胃中陽氣的蒸化下,使水谷變成食糜,有利於進一步消化吸收,這個過程中醫稱之為腐熟。(2)主通降,以降為和。胃主通降,是指胃有通利下降的生理特性,以通降為為正常,飲食物經過為的受納腐熟並保留一定時間後,必須下降到小腸,泌別清濁。
膽的主要功能是:(1)貯藏和排洩膽汁。膽汁在肝內生成後,在肝的疏洩功能作用下,輸送入膽囊,貯藏起來。進食時,貯存於膽囊的膽汁又藉助肝膽的疏洩作用流入腸腔,以助消化。(2)主決斷。膽氣旺盛,則決斷能力強;若膽的功能失常,則會出現情志方面的變化。
小腸的主要功能是:(1)主受盛和化物。受盛,即接受,以器盛物之意。化物,即消化、轉化飲食物的意思。小腸的受盛功能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指經過胃初步腐熟的飲食物要適時下降到小腸,由小腸來承受之;二是指下降到小腸的飲食物要在小腸內停留到一定的時間,以便進一步消化和吸收。小腸的化物功能,是指將水谷化為精微物質,經脾轉輸,以營養周身。(2)泌別清濁。小腸泌別清濁的功能,具體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分”,即由胃下降到小腸的飲食物,在小腸“化物”功能作用下,分為水谷精微及食物殘渣兩部分;二是“吸”,即吸收水谷精微,通過脾的運化功能,轉輸於心肺,並佈散於周身;三是“排”,即泌別清濁後的食物殘渣,分為糟粕及廢水兩部分,分別下降到大腸和膀胱。
大腸的主要功能是:(1)傳導和排洩糟粕。大腸將小腸輸送來的糟粕經過燥化變成糞便,排除體外。(2)大腸主津。大腸傳導糟粕的同時,還能同時吸收部分水分,使糟粕燥化的同時,吸收的精微物質仍然通過脾的運化,散於周身。
膀胱的主要功能是:(1)貯存尿液;(2)排洩尿液。
三焦為六腑之一,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稱,指的是人體位於人胸腹腔的一個大腑,它在人體中最大,在藏象學說裡沒有表裡配合,所以古人把它稱為“孤府”,即孤獨無偶的腑之意。
三焦的整體功能有兩個方面:(1)主持諸氣,總司全身的氣機和氣化。“諸氣”是指全身各種各樣的氣,如臟腑經絡之氣、營衛之氣、宗氣、元氣等;“氣機”泛指氣的升降出入運動;“氣化”是指通過氣的運動產生的變化,包括精、氣、血、津液各自的新陳代謝的相互轉化。各種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必須以三焦為通路,三焦也是人體各種物質新陳代謝和相互轉化的場所,所以能總司全身的氣機和氣化。(2)疏通水道,執行水液。人體的津液代謝,是由肺、脾、腎、膀胱等臟腑的協同作用而完成的,但必須以三焦為通路,津液代謝才得以正常執行。
“七衝門”
食物進入人體,其精華部分吸收入體,佈散周身,其糟粕部分最終排出體外,在這漫長的途中,古人認為存在著七道重要的關口、隘口,即“七衝門”:飛門、戶門、吸門、賁門、幽門、闌門、魄門。
《難經·四十四難》記載:“脣為飛門,齒為戶門,會厭為吸門,胃為賁門,太倉下口為幽門,大腸、小腸會為闌門,下極為魄門,故曰七衝門也。”七衝門是古人基於解剖學層面對於消化道的認識,主要具有協調飲食物的傳導、控制糟粕的排洩以及防止內容物反流等作用。其中任何一門發生病變,都會影響到飲食的受納、消化、吸收和排洩。
飛門
飛門之所以被老苗翻譯為lips(口脣),是因為“飛”與“扉”相通,就是門扉、門扇的意思,在中醫裡特指口脣。
半掩門扉入誰家?
口脣是飲食進入人體的第一道門戶,通過開合,控制飲食的進入。我們要進入家裡,也需要先開啟門扉才行。
我們在吃飯的時候,口脣和上下牙開啟,食物進入口腔咀嚼,上下牙還會繼續開闔,但是口脣是閉合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防止在吃飯的過程中,外界的灰塵和飛蟲進入口腔。所以,飛門是保護飲食道的第一個關口。
戶門
食物的消化從口腔開始,食物在口腔經過牙齒咀嚼及唾液澱粉酶的輔助對澱粉完成初步消化。戶門為牙齒,如果把口腔比喻成一間房子,牙齒就是負責房屋開關的戶門,上下牙齒就像兩扇門,一開一關。
牙齒是人體最堅硬的部分。人的牙齒萌出時間和形態分為乳牙(20個)和恆牙(28-32個)兩幅牙。
恆牙的命名如下圖1、2、3、4、5、6、7、8分別為中切牙、側切牙、尖牙、第一前磨牙(又稱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第三磨牙(俗稱智齒)
恆牙列
《黃帝內經》中說,女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男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文中的真牙就是指智齒。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女子21歲,男子24歲的時候,腎氣充足,所以這時候長智齒,發育健全。
很大一部分人一生中只長了28顆恆牙,但是對於腎氣足的人來說,女21歲左右,男24歲左右,會長智齒,如果不拔掉的話,一生中會有32顆恆牙。
吸門
吸門即會厭。會厭是我們呼吸和吞嚥的“開關”,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張開嘴照鏡子時我們是看不到會厭的,要通過喉鏡才能觀察到。
會厭不是一塊“肉”,而是一塊軟骨,由會厭軟骨和粘膜構成,形狀像樹葉一樣。
會厭平時是張開的,空氣可以自由出入氣道,當我們吞嚥時,會厭就像蓋子一樣蓋住氣管,不讓食物進入氣管。會厭就像鐵路上的岔道指揮一樣,令吞嚥和呼吸默契配合,使得食物和氣體各行其道,同時還是防止異物進入氣道的關卡。
賁門
胃與食管相連的部分稱為賁門,賁同奔,食物由此處奔入胃中的意思。在食管運動功能紊亂的疾病中最為常見的是賁門痙攣,又稱賁門失弛緩。最常見的早期症狀為吞嚥困難、胸骨後疼痛和梗塞感,有時固體食物較流質更易吞嚥,溫熱食物比冷的食物容易嚥下。由於食物滯留在食管內,常呈現嘔吐,嘔吐物為未消化的食物,不含胃酸。食物在食管內長時間瀦留後吐出則帶有腐臭味。
幽門
胃的下口與小腸的上口為幽門,幽是深長、隱祕或陰暗的意思。幽門是消化道最狹窄的部位,因此容易發生梗阻。有幽門梗阻的病人,常有上腹部脹痛、脹滿、噯氣和返酸,尤其在飯後更明顯,幽門梗阻是胃、十二指腸潰瘍的常見併發症之一,可發生在潰瘍病的近期(即活動期)或晚期。其他可以形成幽門梗阻的疾病還有胃竇癌、胃粘膜脫垂及胃結核等。
闌門
小腸和大腸的交會處稱闌門,闌,即遮闌,飲食精微不得自此而去。若飲食不節、溼熱交阻、敗血濁氣壅遏於闌門,發為腸癰。以持續伴有陣發性加劇的右下腹痛、肌緊張、反跳痛為特徵。
魄門
魄門又稱下極,為消化道的末端,是糟粕排出的地方,也稱肛門。魄門具有定時開啟、排出糟粕的功能,其排便功能直接源於大腸的氣化傳導功能,《黃帝內經》說:“魄門亦為五臟使,水谷不得久藏。”看來《內經》非常重視”魄門“的作用,之所以稱其為“五臟使”,因為魄門的開閉、大便的排洩依賴於心神的主宰,肺氣的宣降,脾氣的升提,胃氣的通降,肝氣的調達,及腎氣的固攝。其與五臟在生理上、病理上密切相關。
記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