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中”,就這個字的字義,在辭典裡,主要是指四周距離相等,即中心、中央。但在太極拳推手時,習慣用語“中”字,一般指重心。所以有“守中”(守住自己的重心)、“失中"(失去了重心)、“得中”(控制住了對方的重心)等說法。

高佔魁先生說過“藏中",意思就是“要把自己的'中"(即重心)藏在衣兜裡,不能讓對方輕易摸到”。楊澄甫的高足、太極名家董英傑在《太極拳釋義》一書裡也告誡說:“務使我之重心對方不能捉摸,對方之重心時時在我手。"

吳公藻講:“重心,為全體樞紐。重心立,則開合靈活自如;重心不立,則開合失去關鍵,如車軸為車輪之樞紐,若使車軸置於偏斜而不適於車身之重心處,則車輪轉動、進退失其效用矣。”因此,他把重心比喻為“戰時全軍之司令”,應敵時,“必須時時保持自己的重心而攻擊他人的重心,即堅守全軍之司令而不使主帥有所失利也”。翻閱拳經拳論,強調所謂“腰如車軸”、“命意源頭在腰隙”、“刻刻留在心在腰間”、“腰為主宰”、“活潑於腰”等等,不只是因為腰為人體上下相連之部位,“全身變化的關鍵”,“好比九曲珠中間珠子的所在處”,而且最主要的是,人體之重心繫於腰脊,“腰脊重心穩固,則得機得勢;腰脊重心失中,人體則有顛倒之虞。"

要在用時能做到“藏中”、“守中”,首先在個人盤架練體時,必須打好基礎。盤架和推手本是一個整體的兩個部分,前人常說盤架以求懂自己之勁,推手以求懂他人之勁,一是知己之功,一是知彼之功,知已知彼百戰不殆,若不知己,焉能知彼。《四性歸原歌》所謂“世人不知己之性,天地授我偏獨靈”,也即此意。所以,只有從習拳之初,盤架練體時,重心處在固定的情況下,鍛鍊每個動作、每個姿勢,或轉動,或進退,不論怎樣運動,都能始終保持身體的平衡和穩定,進而才能在與人推手時,重心處在活動的情況下,雖有對手相推,不僅仍能保持自己的重心,而且還能設法引動對方失掉重心,盤架、推手此兩者乃太極拳體用兼備,循序漸進的進階之道。

通常,有不少人急於學推手,不太重視盤架子,也有人誤以為架了練好了,一切就都有了。誠然,架子練好了,對強身健體,有百益而尤一害,但若論推手乃至技擊的應用,能否得之於心應之於手,應該說還需要下大功大在實踐巾不斷去體悟太極推手乃至技擊的各種要求。姑且先不談太極推手的發放,僅順化方面最基本的如:聽勁要準確靈敏,要能捨已從人不犯雙重之病,所謂一般的講,在推手時之所以被人摸到重心或身體某一部分被人打著,其原因大都是犯了虛實不分的雙重之病。要想避免此種現象發生,就必須使身休的任何一部分都能很迅速地、連續不斷地有虛實的變換,所謂“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隨其伸,就其曲",主動地去適應對方虛實的變化。

這裡,特別需要強調的是,《太極拳十三勢歌》開門見山指出:"命意源頭在腰隙,變換虛實須留意。”就是提醒人們身法虛實的變換,必須留意重心不能輕舉妄動。正如吳公藻在《太極拳講義》一書裡談重心時所說,"重心與虛實本屬一體,虛實能變幻無常,重心則不然,只能移動,因系全體之主宰,不能輕舉妄動,使敵知吾之虛實”,否則自己將陷入被動挨打的境地。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在哪兒呢?"命意源頭在腰隙”,應“以腰脊命門穴為軸心的左右腰隙(兩腎)的抽換,腰隙向左抽,左實而右虛;向右抽,則右實而左虛。這兩腎抽換變化虛實,是全身總虛實的所在,也是源動腰隙,內動不令人知的訣竅所在”,不過,這還是屬於虛實變換的初級階段(即重心的轉移問題),也就是《十三勢行動心解》所提到的“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動虛實也"

到高階階段,在重心和氣的方面,幾乎都可以保持平衡了,只是在心意和勁頭方面來分虛實,最後,不分虛實自有虛實,方為最高。到此境界,“中"已是無在無不在,隱現無常,玄妙莫測了。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立春】立春時節話養生!你記住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