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肆虐,居家時間過長,也不能只睡覺,不運動,啥事都有節啊!來一起學習中醫經絡穴位吧!
《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雲:“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看似簡單的日常“行為”,如不注意調適,很容易傷及人體,引起“五勞”。五勞發展到嚴重階段可累及五臟而引起“五萎”,而避免“五勞”之傷、“五萎”之損關鍵在於把握“勞”的程度和形式,可謂“行走坐臥皆功夫”。我們又該如何用正確的姿勢和穴位來養生呢?
視而有節:中醫認為,“形諸外必本於內”,“五臟之精氣,皆上注於目”,所以“久視”傷的不單純是眼睛,久視往往導致血萎。因“肝藏血”、“目為肝之外候”,人的視力有賴於肝氣疏洩和肝血滋養,故會出現目倦等目疾;“心主血脈”,血萎可致心疾,常出現心悸、心慌表現。
有節制的使用眼睛可以養血養陰。可以通過做眼保健操,刺激眼睛周圍的穴位如睛明、四白、絲竹空等穴位。工作一小時左右,選一目標,距離5-10米左右看一分鐘.再看近(一米以內)三秒鐘,交替進行5-10次。可以轉眼球:睜開眼睛,看著正前方,然後向左、向上、向右、向下轉圈看八圈,再從相反方向轉八圈,動作練熟後,要閉著眼球來做。
臥而有度:中醫認為,久臥傷氣,“肺主氣”,“合皮毛”。久臥少動阻滯皮毛汗孔開合,影響肺氣宣發,繼致皮萎,表現為面板粗糙,皮屑脫落,面板鬆弛等;若是多睡少動或慵懶久臥,不僅肢體筋骨及五官九竅之氣會逐漸衰弱,還可累及臟腑之氣,出現精神不振、身倦無力、動則氣喘的氣虛症狀。
冬季睡眠講究“早睡晚起”,這樣才能使頭腦官竅和肢體筋骨之氣恢復充盈,達到“順時養氣”的目的。早睡養護陽氣,晚起多養陰氣,待日出而作,使人體陰平陽祕,以防疾病侵擾。睡姿以側臥為宜,軀體略彎,即“臥如弓”,以利血脈疏通,消除疲勞。
久臥引起的氣虛無力症狀可以通過按揉氣海,足三裡穴位來調理。
坐而有時:中醫認為,脾主肌肉、四肢。久坐則脾氣不健、胃納欠佳、水谷精微難以運化傳輸,從而氣血生化不足,導致人體皮肉失於滋養,久致肌萎。表現為四肢倦怠,神志渙散。久坐不動可致肌肉纖維鬆弛,加上機體新陳代謝減慢,血液流通受阻,更可加速肌肉的衰退與萎縮,使人消瘦,食慾減退,易患慢性胃炎、消化道潰瘍、冠心病、腰肌勞損、痔瘡等疾病。
適當靜坐及合理坐姿能使人心境平和,安神定志,經絡通達,面板潤澤。而坐不宜久日常每小時應起身活動5~10分鐘,以疏通經絡,放鬆緊繃的肌肉和韌帶。座姿應端正、自然,上身正直,下肢自然屈曲,不宜含胸弓背。正確的坐姿尤其重要,但久坐引起的代謝和消化問題可以通過按揉腹部天樞、大橫、中脘等穴位來緩解。
立而有方:就是站立的時間過久或坐立的時間太久,都會損傷骨骼。因為當站立或坐立的時候,我們的膝關節、踝關節和脊柱的椎間關節,處於一種靜止狀態,肌肉韌帶肌腱象繃緊的弓弦一樣,用來固定關節保持站立和坐立的狀態。長期如此血液迴圈就會減慢,經絡受阻,肌肉、韌帶、肌腱、關節囊裡的組織的代謝功能容易發生障礙,使關節面提前發生蛻變,發生骨質增生和骨質疏鬆。所以說久立傷骨,長期導致骨痿。
“腎藏精”,“精生髓”,生髓則能養骨。站立可使腎精充足,從而榮養於骨;從現代醫學的角度看,站立可使骨骼肌產生縮張,促進血液下行,降低血壓,有利大腦休養。但不宜站立過久,身體應自然、平穩、端正,挺胸收腹,上肢自然下垂,下肢均勻受力。對於教師等需要久立工作的人可以左右更換中心來適當休息,或者半小時到一小時左右活動一下週身關節。可以經常按揉腳底的穴位,刺激和調節全身各臟腑功能。
行而不“遠”:筋連於肌肉而附於骨,與人的運動密切相關。中醫認為,“肝藏血”、“肝主筋”,筋最需血滋養,與肝關係密切。人的行動以氣血為基礎,還須筋肉、骨骼的收縮運動才能完成。長時間的行走,就會使筋肉終始處於一種緊張狀態,使筋受到傷害,長期引起筋痿。由於筋與肝的關係,所以人的疲勞與肝關係密切,久行可以傷肝。
冬季寒冷,萬物生機閉藏,陽氣潛伏,陰氣逐漸盛極。而正午時分是一日中陽氣最盛的時候,人體自身的陽氣也達到相對旺盛的狀態,此時在Sunny下散步,利於陽氣升發,不僅可使全身關節筋骨得到肝血滋養,還可增強機體新陳代謝,提高免疫力。行走時身體應挺直,上肢自然擺動,步幅均勻有力,全身放鬆,呼吸均勻,“行不宜急”。如此方能氣血暢通,百脈流通,內外協調。但要行走有度,要量力而行,適可而止。出現筋骨不適的症狀。可經常按揉人體肝膽經脈。陽陵泉為筋會,具有舒筋和壯筋的作用。按揉對於筋骨疼痛不適,尤其是下肢筋病,較為常用。
可以看之前節目的回放,並參與以後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