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解熱止痛
熱證胃痛,常常是胃中燒熱,舌紅脈數,時痛時止。病重時能出現煩躁而吐、額上自汗、手足發涼等症。
痛而兼脹,兩脅脹痛,脈弦數的,用兼能平肝下氣的金鈴子為主藥,如∶金鈴子散(《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方)金鈴子(酒者去皮核),延胡索(醋炒)各等份,共研為細末,每服。溫酒調下。胃熱疼痛,常用藥物是梔子,因梔子長於解鬱瀉熱。熱重挾溼的,梔子配黃連更好。
倉促散(《醫徹》方)∶ 梔子(炒,去皮)15 枚,濃煎,入生薑汁二匙,再煎一沸,服下。
又方∶ 梔子15枚,川芎 3g,香附(童便炒)3g,水煎三沸,加生薑汁三四匙,再煎一沸,去滓,入百草霜二匙,調和服用。熱痛夾溼的,多是由於過食油膩等物而致,常兼泛酸,舌苔黃膩。可用∶ 黃連、甘草,兩味藥量取 6∶1,水煎服。
又方∶ 生白礬、枯白礬各等份,共研細末,麵糊為丸,櫻桃大,每服三丸,燒酒送下。
以上諸方,藥簡效速。尤其是梔子和黃連,為臨床常用藥,流傳下來治胃熱疼痛的名方,如清中湯、清中蠲痛湯、清熱解鬱湯等,均以梔子黃連為主藥,又加入其他輔助藥所組成的。
清中湯(《統旨方》)∶ 治胃熱作痛。梔子、黃連各 6g,陳皮、茯苓各 5g,半夏 3g,草豆蔻、炙甘草各 2g,生薑3片,水煎熱服。
清中蠲痛湯(《張氏醫通》方)∶治胃脘火鬱疼痛,或間作寒熱。梔子(薑汁炒黑)、香附(醋炒)各 5g,炮乾薑1g,川芎、黃連(炒)、橘紅各 1.5g,蒼朮2.5g,炒神曲3g,生薑3片,大棗1枚,水煎食前熱服。
清熱解鬱湯(《沈氏尊生書》方)∶治胃熱疼痛。梔子5g,枳殼、川芎、香附各 3g,黃連(炒)、蒼朮各 2g,陳皮、乾薑炭、炙甘草各1.5g,生薑3片(痛甚加生薑汁1匙),水煎服。服後禁食大半日,再服 1 劑。
以上三方,都是以梔子、黃連為主藥,所不同的是∶清中湯裡有二陳湯,清中蠲痛湯和清熱解鬱湯是配入了越鞠丸。前者宜於胃痛夾痰,吐酸多者;後二方能開鬱理氣,對於情志不舒所誘發的胃脘熱痛,最為相宜。
應當引起我們注意的是,後兩方內都有乾薑炭,這是"反佐法",對於疼痛劇烈的病人是極為重要的。因為極熱極痛都是熱邪鬱結最嚴重的時候,裡熱越重,越會出現表面像寒的假象, 如四肢發涼,全身出冷汗,不敢吃冷食喝冷水,甚至脈搏也摸不到。這些體表的寒象,正是熱結大重,鬱在裡面不能達於外的表現。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只給子寒涼藥,不用熱藥配伍,那麼寒涼藥的凝斂之性,就更會促使熱邪鬱結,起不到清散宣洩的作用。
明明是胃熱疼痛,但病人卻怕涼風,不敢吃冷食、喝涼水,這是一個重要的啟示。啟示病人也不能服用單純的寒涼藥。這隻有在寒涼藥中加入一點善於走竄的辛熱藥,才能糾止寒涼藥凝斂的缺點,從而發揮其清熱解熱的作用。
上面提到的幾首方劑。如梔子配生薑汁、配川芎、配香附)都是走竄活動的藥物,和反佐的道理有些相似,但熱邪鬱閉還沒有達到出現假象的時候,這些藥就算輔佐藥,而不算反佐。
下面再介紹一些治療胃熱痛重的簡便方。
(1)梔子 9g,附子9g,加鹽少許,水煎服。本方適用於痛極全身出冷汗的病人。
(2)梔子 9g,川烏 9g,水煎服。
鬱熱胃痛,選用上述任何一方,都可以迅速止痛。但有的在痛止後不久再次復發,再服本方,效果不大,這不是上方不對症,而是熱邪雖然清了,但胃中還有些穢濁物留滯不去。這時,可用玄明粉 3~6g,開水化服。
治療胃痛,當疼痛好轉之後,必須注意飲食,要少吃吃竹食,吃素食,忌油膩辛辣。尤其是胃熱疼痛,這些禁忌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