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淡豆豉在兒科中的應用

  淡豆豉始創於中國,是應用歷史悠久的一味中藥。該藥以“豉”之名首載於《名醫別錄》,《傷寒論》稱之為“香豉”,《本草綱目》稱之為“淡豉”,《本草匯言》稱之為“淡豆豉”。

  淡豆豉不是大自然直接恩賜於人類的天然產物,而是大豆成熟種子發酵的加工品。大豆的種類很多,從文獻研究可知,淡豆豉的原料應是黑豆。

  黑豆性平,味甘,具有補脾、利水、解毒的功效,可治療水腫、體虛、中風、腎虛等。淡豆豉是黑豆的炮製品,味苦、甘、辛,性涼,歸肺、胃經,氣香宣散。不同加工方法制成淡豆豉的性味、功效是不同的,最常見的炮製方法為:取桑葉70克、青蒿100克,加水浸泡煎煮,濾過,煎液拌入淨黑豆1000克中,俟吸盡後,蒸透,取出,稍涼,再置容器內,用煎過的桑葉、青蒿渣覆蓋,悶使發酵至黃衣上遍時,取出,除去藥渣,洗淨,置容器內再悶15~20天,至充分發酵、香氣溢位時,取出,略蒸,乾燥,即得。該種豆豉主要用於風熱表證,而以蘇葉、麻黃為輔料加工而成的豆豉,則主要用於治療風寒表證。

淡豆豉

  單味淡豆豉應用

  小兒脾胃陽虛或飲食過涼,可導致舌苔白厚。如長期嗜食水果、牛奶、海鮮等陰寒食物,會損傷脾胃陽氣,導致寒凝溼滯,舌苔白厚,治療需消積化食;積久生熱後,白苔轉變為黃苔;或者嗜辛辣刺激等重口味、熱量高的食物,舌苔轉變為黃厚。胃熱上下傳導,上傳至肺,燻蒸咽喉,導致口臭、咽喉腫痛、扁桃體紅腫等症;下傳大腸,導致肛門腫疼、大便乾燥等症,治療需消積導滯清熱。淡豆豉氣香宣散,性苦寒降洩,入藥有兩大作用,一是宣中導滯消積,二是解肌發表散寒,故小兒積食、外感發熱皆可使用。

  臨床上,淡豆豉直接服用和煎煮服用是有區別。直接服用理中焦,健脾胃,化痰溼;煎煮後食用可起到盪滌陽明,瀉下糟粕的功效。

  痰飲咳嗽 症見舌苔白厚,有口氣,咳痰喘。淡豆豉幹吃或壓粉吞服,用量可隨年齡病情適當加減。如6個月以下小兒用量5顆左右、12月以下小兒用量5~10顆,1歲以上小兒用量10~15顆,成人用量1小把,每天3次。

  大便乾燥 症見舌苔黃厚,有口氣,大便乾燥。淡豆豉1把,浸泡10分鐘左右,大火燒開,小火煮 20分鐘左右即可,分兩次喝完。

  小兒丹毒破作瘡,黃水出 焦炒豉,令煙絕為末,油調敷之。

蔥白

  淡豆豉複方應用

  風寒感冒 蔥豉湯(蔥白、淡豆豉),水煎煮,頓服取汗。或將香豉研末,蔥白頭搗爛如泥,混合後加人滾燙開水少許調和,敷貼於勞宮穴上,外以紗布包紮固定。

  風熱感冒 銀翹散(連翹、金銀花、苦桔梗、薄荷、竹葉、生甘草、荊芥穗、淡豆豉、牛蒡子)。用法:上杵為散,每服六錢(18克),鮮葦根湯煎,勿過煎,去滓溫服;亦可作湯劑,加葦根(18克)水煎服,其餘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小兒風寒咳嗽 淡豆豉6克、生甘草6克、陳皮6克、生薑5片、甜杏仁6粒、紅糖適量。用法:將薑片分別洗淨,甜杏仁打碎,置小鍋內,加水約600毫升煎煮,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煎7~8分鐘,加入紅糖,溫服。服後溫覆令微汗。

  小兒痢疾(細菌性痢疾) 淡豆豉15~30克,大蒜頭24克。用法:將大蒜頭去皮洗淨,與淡豆豉共搗爛如泥,放碗內建鍋中隔水蒸熟。每日1劑,分1~2次服完,連服5~7劑。

  面色萎黃,不進飲食 淡豆豉10粒、巴豆1粒(略去油),每服10丸,生薑湯送服。不拘時服。主1~2歲小兒面色萎黃,不進飲食,腹脹如鼓,或青筋顯露,日漸羸瘦。

  嬰兒臍突 《醫宗金鑑》二豆散:赤小豆(不去皮)、豆豉、天南星(去皮、臍)、白蘞各3克,研為細末。用芭蕉汁1.5毫升調敷肚臍四旁,每日2次。

  初生小兒肚膨臍腫 《幼幼新書》豆豉膏:黑豆10克、田螺19個、蔥1大把,搗爛,巴蕉汁調,貼臍下。

梔子

  小兒睡驚症 《傷寒論》梔子豉湯加減治療。

  小兒溫熱暑疫 《溫熱經緯》神犀丹:烏犀角尖、石菖蒲、黃芩各六兩,懷生地、銀花各一斤,金汁、連翹各十兩,板藍根九兩,玄參七兩,香豆豉八兩,花粉、紫草各四兩,法制為丸,每重三錢,涼開水化服,日服二丸,小兒減半。

  小兒溫溼初起 《醫原》藿樸夏苓湯:杜藿香、真川樸、姜半夏、赤苓、光杏仁、生苡仁、 白蔻末、豬苓、淡香鼓、建澤瀉。水煎服。(吳文博 河北省石家莊市中醫院)

  (注: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9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午睡背後的科學小“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