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頭痛是針灸臨床上最常見的適應症之一,其型別很多,或以疼痛部位區分,或以疼痛原因、性質區分,但針灸方法大致相同,效果也普遍很好。

偏頭痛取穴:太陽、頭維、下關、外關、足臨泣;

前頭痛取穴:印堂、上星、內關、足三里、太沖;

後頭痛或頭頂痛取穴:風府、百會、大椎、後溪;

痛無定處或滿頭痛取穴:風池、合谷、神門。

例1,女,30歲。患遷涉性偏頭痛3年半,主要痛在右側顳部,發作時表現為區域性壓迫感與噁心;近9個月來加劇,每星期發作3~4次,如果不服用鎮痛藥物,頭痛可以延續1~2h。已用過幾乎所有鎮痛藥。按上述體針法治療,取太陽、合谷、風池、印堂等穴,每週1次。第3次就診前有劇烈頭痛發作,針後當即明顯減輕,但第2天仍有劇烈頭痛而來複診。這次治療作了兩點調整,一是在太陽穴改淺刺為深刺,而且加刺雙側足三里。這次深刺太陽1寸左右,並且配足三里收到了極好的療效,患者在以後2個星期都未再出現頭痛。有趣的是,經上法治療10次後,該患者隨著頭痛的完全消失。

例2,男,48歲。患緊張性頭痛已10餘年。長期以來頭頂及後枕部有持續的脹痛與緊壓感,伴頭昏乏力、四肢疲軟,近來症狀加劇。曾服用多種中西藥。就診時應用耳穴埋針治療。先測得其左耳郭敏感點為“皮質下”、“腦幹”、“枕”、“膀胱”、“頂”。在探測過程中,患者即已感到頭腦清醒,疼痛減輕。埋針5天后複診,頭痛完全消失。為鞏固療效,繼續換埋2次。3個月後隨訪,未再發作。

劇烈頭痛發作時也可取耳郭反射區針刺,以“皮質下”、“腦幹”為主穴,再根據頭痛部位及症狀選加配穴。頭頂痛加“頂”,偏頭痛加“太陽”,前額痛加“額”與“胃”,後頭痛的加“枕”。同時兼有高血壓或失眠者加“神門”或“心”。對於慢性頭痛則可埋針或貼壓。每次只刺激一側,選用最敏感的3~4穴,隔3~5天后換另一側耳穴,兩側交替。也可以在頸、背部尋找反映點施灸或穴位按摩。反映點經常出現在自天柱至大抒一帶,呈壓痛或條狀硬結。

9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淺談四氣五味——藥性寒涼分辨,需四氣與五味相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