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介紹
呂沛宛 醫學碩士,河南省中醫院治未病科副主任中醫師。
擅長:中醫養生和各種上火症,畏寒怕冷症、痛症和亞健康狀態、消渴、失眠、眩暈、咳喘和各種癱症、等內科雜病;專長:埋線治療高血壓、糖尿病、消化系統疾病和不孕不育、肥胖症。穴位貼敷治小兒腹瀉、咳嗽、厭食等疾病。
冠狀病毒尚無特效藥,因此對抗新型冠狀病毒最重要的還是自身的抗病能力,《靈樞·百病始生篇》謂:“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當生活起居失常,寒溫不調,或過度疲勞,以及體質偏弱的情況下,腠理疏懈,衛外不固,外邪乘襲,正氣不足與之抗衡而發病。
中國古代常以灸法治療傳染性疾病,稱其療效“治十中十,治百中百”,不無道理,大多數傳染性病毒不能耐受較高的溫度。研究表明,冷藏和室溫下,冠狀病毒活性穩定,達到37℃以上時,隨著溫度升高,病毒滴度逐漸下降,因此加熱具有消滅冠狀病毒的作用。新型冠狀病毒對熱敏感,56℃30分鐘可有效滅活病毒。灸法可在5分鐘左右使皮表溫度達到60℃左右,皮下溫度達到50℃左右,可維持灸下組織有一段較長時間的高溫以達到滅活病原體的作用,即把“生苗”(未滅活的病原體),“煮”成“熟苗”(滅活的病原體)的過程 ,有效消滅病毒。另外,艾灸可能通過誘生和促誘生干擾素來發揮其抗病毒作用。具體如何灸療?
普通易感成人 取普通艾條一支,對摺成二,同時點燃,距任脈中脘至關元穴直線上2-3cm (前正中線肚臍上下約4橫指距離)上下回旋灸療,待任脈灸至潮紅,再沿帶脈左側大橫穴灸至右側大橫穴(平臍水平線左右約5橫指距離) 一天一次,一次一支艾條灸完為度,一週一個療程。容易上火的人群,改灸足三裡、豐隆穴。
小兒易感人群 取艾條一支,點燃,距離穴位2-3cm,灸督脈身柱穴和肺腧穴,每穴灸至潮紅為度(小兒面板敏感,大約3-5分鐘),隔日一次,連灸三次。
寒溼型感冒和疑似有接觸者 取普通艾條一支,對摺成二,同時點燃,距離穴位2cm~3cm,先灸背部膀胱經大杼、風門、肺腧穴位,上下回旋灸療,待一支艾條灸完,再按普通易感人群灸法灸腹部。嚴重者可往復迴圈灸至身輕體快舒適為度。
由於病毒對熱敏感,沒有艾灸條件的朋友,亦可以電暖寶、熱水袋溫灸上述部位。不論何種方法,請注意防燙傷和保暖。
除灸療防治之外,我們還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正確選用醫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因為口罩的作用是阻擋病毒傳播的載體,即飛沫等,而非直接擋住病毒,因此一般外科口罩即可有效防止病毒的傳播;
(2)及時肥皂或洗手液並用流動水洗手;
(3)咳嗽或打噴嚏時,用紙巾、毛巾等遮住口鼻;
(4)增強體質和免疫力。均衡飲食、適量運動、作息規律,避免產生過度疲勞;
(5)保持環境清潔和通風;
(7)儘量減少到人群密集場所活動,避免接觸呼吸道感染患者;
(6)如出現呼吸道感染症狀如咳嗽、流涕、發熱等,應居家休息,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