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骨質疏鬆”是一種嚴重威脅老年人健康的常見病,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醫藥費高和生活品質低(即“四高一低”)的特點。

人們往往認為骨質疏鬆是機體衰老不可抗拒的必然結果,對它的防治及宣傳教育遠遠不像對糖尿病、甲狀腺疾病那麼重視,因此,老百姓存在許多認識誤區,甚至許多基層醫生對此也有不少誤解。

在此,對骨質疏鬆常見的有關問題做一科普,由於本文較長,分上、下兩篇介紹。這是下篇。

7、骨質疏鬆是因為缺鈣,

“治療骨質疏鬆 = 補鈣”?錯!

鈣是構成骨骼的主要成份,但骨質疏鬆的發生並不都是因為缺鈣,主要是由於骨代謝失衡,骨質流失速度超過骨質形成速度所致。

因此,單純依靠補鈣來治療骨質疏鬆往往不夠,關鍵是要解決骨代謝失衡的問題——阻止骨流失、促進骨生成。因此,補鈣必須與抗骨質疏鬆藥物相結合,才能有效地治療骨質疏鬆症。目前公認的骨質疏鬆症治療方案是以鈣劑和維生素D為基礎,再加至少一種抗骨質疏鬆藥物。

抗骨質疏鬆藥物分為兩大類:即“抑制骨吸收的藥物”和“促進骨形成的藥物”。

抑制骨吸收的藥物主要包括二磷酸鹽類、降鈣素及雌激素,其中,二磷酸鹽類主要用於絕經期後婦女及男性的骨質疏鬆症;降鈣素對骨質疏鬆伴有骨痛的患者效果較好;雌激素可用於女性絕經後骨質疏鬆防治。促進骨形成的藥物主要有甲狀旁腺激素,主要用於有骨折高發風險的絕經後婦女骨質疏鬆症的治療。抗骨質疏鬆藥物均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和使用。

國外的大規模臨床研究表明,即使正規服用鈣劑和維生素D,如果沒有規範服用抑制破骨或促進成骨的藥物,對於預防骨折來說仍然是無效的。

換句話說,雖然補充鈣劑和活性維生素D有助於延緩骨量丟失,但不能替代抗骨質疏鬆藥物。

8、鈣補得越多越好?錯!

許多老人誤認為,鈣補得越多,吸收得也越多,形成的骨骼就越多。其實不是這樣。通常,年齡在60歲以上的老年人,每天需要攝1000毫克的鈣。

過量補鈣並不能變成骨骼,如果血液中鈣含量過高,可導致高鈣血癥等一系列疾病,得不償失……

9、經常喝骨頭湯,能夠預防骨質疏鬆?錯!

長久以來,喝骨頭湯一直被認為是補鈣的良方。實際上,骨頭裡的鈣很難被溶解出來,骨頭湯裡的鈣含量其實很低,一碗骨頭湯的鈣含量不過10毫克,還不及一杯牛奶鈣含量(約200mg)的1/20。而且,骨頭湯裡溶解了大量的脂肪,經常食用還會引起高血脂。因此,用骨頭湯補鈣並不可取。

10、骨質疏鬆易引發骨折,故患者少動為好?錯!

有些骨質疏鬆症患者由於害怕跌倒骨折,因而不敢去戶外運動,這種做法並不可取。

我們知道,保持正常的骨密度和骨強度有賴於經常性的運動刺激,缺乏運動就會造成骨量丟失,體育鍛煉可以有效防治骨質疏鬆,特別是在戶外Sunny下活動,還可以促進面板合成維生素D。

骨質疏鬆症患者最好在專業康復醫師的指導下保證每天半小時左右的有氧運動及負重訓練,如步行、健身跑、爬樓梯、打太極拳等,這類運動既又能刺激骨骼,增加或維持骨量,防止骨量過多丟失,又可以增加肌肉力量,有效地防止骨質疏鬆引起的骨折。

即使已臥床不起的骨折病人,也應該經常讓家人把自己推到戶外,晒晒太陽,在家人幫助下讓肢體進行被動活動和鍛鍊。

注意儘量避免跳繩、仰臥起坐等可導致椎體壓縮的動作。

11、“人老骨鬆”乃自然規律,治也沒用?錯!

許多人認為骨質疏鬆是機體老化的必然結果,既避免不了,也無法逆轉,只能聽天由命,因此,沒必要治療。這種觀點是不對的。

的確,骨質疏鬆的發生與年齡有關。進入老年以後,隨著體內性激素水平下降,骨吸收加速,骨形成減緩,導致骨量減少及骨質疏鬆。但這並不意味著只能聽天由命,通過科學合理的治療(包括補充鈣劑及活性維生素D、補充雌激素或雙膦酸鹽等等),可以減少骨量丟失,緩解腰背疼痛症狀,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預防骨折的發生。

從治療的角度而言,無論何時均可顯效,治療肯定比不治療好,早治療肯定比晚治療好。

12、治療骨質疏鬆,不必長期用藥?錯!

骨質疏鬆是一種慢性代謝性骨病,因為骨代謝比較緩慢,骨量的變化也不是短時間內可以顯現出來的,所以,抗骨質疏鬆藥物的療程至少1年。

患者應做好打持久戰的思想準備,不能急於求成,切忌因短期內骨量增加不明顯就認為藥物無效而擅自停藥或換藥。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經常失眠的人最適合吃這菜,2元1斤,隔天吃安神助眠一覺睡到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