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草摘要
1、《本草綱目》:“訶子,同烏梅、五倍子用,則收斂;同橘皮、厚朴用,則下氣;同人參用,則補肺治咳嗽。”
2、《日華子本草》:“消痰,下氣,除煩,治水,調中,止瀉痢,霍亂,奔豚腎氣,肺氣喘急,消食開胃,腸風瀉血,崩中帶下,五膈氣。”
3、《新修本草》:“治痰嗽咽喉不利,含三數枚殊勝。”
4、《本草衍義補遺》:“實大腸,斂肺降火。”
5、《本草通玄》:“生用則能清金行氣,煨用則能暖胃固腸。”
6、《藥性歌括四百味》:“訶子味苦,澀腸止痢。痰嗽喘急,降火斂肺。”
7、《藥籠小品》:“苦溫洩氣,酸澀收肺。 大能化痰,久咳久痢,略用可也。”
8、《本草逢原》:“訶子,苦澀降斂,生用清金止嗽,煨用固腸止瀉,古方取苦以化痰涎,澀以固滑洩也。”
9、《長沙藥解》黃元御:“味酸、微苦,氣澀,入手陽明大腸、手太陰肺經。收庚金而住洩,斂辛金而止咳,破壅滿而下衝逆,疏鬱塞而收脫陷。”
10、《飲片新參》王一仁:“澀麻苦溫微酸。澀肺腸,治瀉利,久咳脫肛,失音。”
11、《本草備要》:“澀腸,斂肺,瀉氣。 苦以洩氣消痰,酸以斂肺降火(東垣曰∶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洩之,以酸補之。訶子苦重洩氣,酸輕不能補肺,故嗽藥中不用),澀以收脫止瀉,溫以開胃調中。治冷氣腹脹,膈氣嘔逆,痰嗽喘急(肺挾痰水,或被火傷,故宜苦酸以斂之),瀉痢脫肛,腸風崩帶(皆取其酸澀),開音止渴(肺斂則音開,火降則渴止。古方有訶子清音湯)。然苦多酸少,雖澀腸而洩氣,氣虛及嗽痢初起者忌服(同烏梅、倍子,則收斂;同陳皮、厚朴,則下氣。得人參,治肺虛寒嗽;得陳皮、砂仁,治冷氣腹脹。佐白朮、蓮子,治虛寒久瀉;佐樗皮,治腸癖便血。同蛇床、五味、山茱、續斷、杜仲,治虛寒帶下)。
12、《雷公炮製藥性解》李中梓:味苦、酸、澀,性溫,無毒,入肺、肝、脾、腎、大腸五經。主冷氣心腹脹滿,久瀉痢,霍亂喘急,腸風瀉血,崩中帶下,奔豚腎氣,開胃消食,生津止渴,治嗽開音。酒浸蒸熟用。未熟時風飄墜者,謂之隨風子。肺因火傷,鬱退脹滿,痰嗽咽喉不利者,含三四枚,殊勝。
訶梨勒,酸以瀉肝收肺,苦以堅腎瀉脾,澀以厚大腸,五經之入所由來也。終是酸澀之劑,久瀉痢者宜之,若積初而用之,與丹溪“痢無止法”之意相左矣。《衍義》曰:氣虛人亦宜,緩緩煨熟,少服,雖能澀腸,又能洩氣故也。丹溪雲:訶梨勒,紋只有六路。或多或少,此是毗梨勒、罨梨勒、榔精勒、雜路勒,並不宜用。
二、現代研究
1、成分:主含鞣質,去核果肉較全果含鞣質為高,嫩的果實較成熟的果含鞣質多其主要成分為訶子酸,又含莽草酸、去氫莽草酸、奎寧酸、阿拉伯糖、果糖、葡萄糖、蔗糖、鼠李糖和氨基酸等。
2、作用:本品有抗病原微生物、抑制氣管平滑肌收縮、收斂、止瀉、解痙、抗動脈粥樣硬化、抗腫瘤、強心等作用。
3、藥理:所含鞣質有收斂、止瀉作用;但尚含致瀉成分,故先致瀉而後收斂;訶子素對平滑肌有罌粟鹼樣的解痙作用;其水煎劑對各種痢疾桿菌、綠膿桿菌、白喉桿菌有較強抑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變狀桿菌、鼠傷寒桿菌及流感病毒也有抑制作用,其鹽酸、乙醚、乙醇提取液具有更高的抗菌及抗真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