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中國古代十分重視養生,歷代都有論述養生的著作,作者通常是超凡脫俗的仙家、修煉有素的道人、博學仁心的大醫、心意淡泊的文士等,內容往往涵蓋了人體、經絡、四時、五行、陰陽、天地、起居飲食、導引修煉、心性德行等,實為博大深奧。

儒家的養生之道

仁者壽

儒家孔子《論語》有“仁者壽”,《中庸》論大德“必得其壽”,即長生和與道德有關。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故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淨,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其身,是其且多且治。”

不過分貪求追逐外物,就能保持心境平和,多讓自己接觸美善純淨的事物,以養護眼、耳、鼻、口、意,使人體氣機充盈調順,以達保養身心的目的。

釋家的養生之道

平常心

“寵辱不驚,得失不計,默雷止謗,化毀為緣。”

出家人要淡泊名利,仁慈行善,心胸豁達,忍辱負重。那些高僧長壽的都是性情溫和,生活平淡,與人相處融洽。

道家的養生之道

道法自然

老子《道德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莊子・養生主篇》有“安時處順”。

《黃帝內經》有:“起居有常,飲食有節,不妄作勞。”

道士陶弘景《養性延命錄》中:“莫久行、久坐、久臥、久視、久聽。莫強食飲,莫大沉醉,莫大憂愁,莫大哀思,此所謂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壽也。”

也就是以天人合一,順天地之道而行,做為養生的宗旨。

老子說“少私寡慾”,吳普《太上老君養生訣》:

“善養生者,要當先除六害,然後可保性命延駐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聲色,三者廉貨物,四者損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嫉。”

主動節制慾望是達到清靜養生的途徑。

養生是長期行為,不可能在短時間內一蹴而就,貴在堅持。只要明理實踐,就能循序漸進,達至健康,長壽有望。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做乙肝五項前能吃飯嗎?